本報訊(記者王海燕)6月17日是第23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經過17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本市累計完成造林營林742萬畝,五大風沙危害區全部披綠。過去風沙肆虐的大興永定河綠化帶等,還成為市民新的休閑地。
京津風沙源治理起始于2000年。當年3月至4月,8次強沙塵暴和4次揚沙天氣橫掃京津冀在內的15個省市自治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隨之啟動,北京市在門頭溝、房山、昌平、平谷、懷柔、密云、延慶7個區,開展了一場人與沙的艱苦搏斗。
延慶康莊、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風沙危害區常年沙塵四起,是重點治沙地。延慶康莊風口,是外地風沙入京的主要通道。“每年春季,幾十支專業施工隊浩浩蕩蕩開進山,一干就是3個多月。”延慶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淑琴介紹。延慶荒山以石質陽坡為主,土層薄,種植條件差,樹坑是工人們用鐵鍬、洋鎬、鋼釬一點點兒挖出來、鑿出來的;為把樹苗送上山,還用上了纜車;為保水保墑,采用了馬來西亞棕櫚生態墊、保水劑等若干造林新材料、新技術。
如今,延慶綿延50公里的北山坡已從荒山變成綠嶺,一棵棵綠樹猶如一名名戰士,組成樹陣抵擋大漠風沙。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累計完成造林營林690萬畝,植樹1.5億株。工程區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2%,比2000年增加了12.2個百分點。2000年至2002年,北京市的沙塵天氣發生日數均在13天以上,而2012年只有2次。相應的,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也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12年的281天。
瞄準休閑旅游、綠色種植養殖和特色林果三大產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讓荒山禿嶺披綠的同時,還帶動當地村民端起了綠色飯碗。
平谷區鎮羅營鎮地處偏遠,山禿嶺荒,過去村民沒有來錢的路子。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后,山頭陸續披上綠裝。村民結合紅肖梨、山楂、板栗等經濟林種植,發展起了民俗旅游和休閑采摘。2015年,全鎮各村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70%以上,有120多戶農家樂戶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玻璃臺村、張家臺村、大廟峪村還被評為北京市最美鄉村。
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3729元增加到2012年的14433元。工程打造的“百里一條川”、“百里山水畫廊”、“九曲十八彎”等,都成為北京溝域經濟的典范。
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已于2013年啟動實施,工程區除此前的7個區外,還增加了大興。截至目前共完成造林營林52.58萬畝。
市園林綠化局治沙辦主任胡俊介紹,與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更注重森林質量提升。本市通過多年大規模造林,森林面積已達到一定存量,但森林總體健康水平不高,樹種單一、林分結構不合理、林木蓄積量低。二期工程全將對150萬畝低效林進行改造,推進現有森林的功能完善和升級。
?
?
相關鏈接:
滬指震蕩回升逼近4200點 風沙治理跌幅居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