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改造后攤位變大了,環境變好了。
城市“死角”變成“新窗口”
農貿市場內外徹底“變身”
海口農貿市場的初次大變始于2015年底,海口市政府決定以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等“最難啃的骨頭”為切入點,啟動“雙創”。
“改造的首要要求是標準高!”海口市商務局局長林道堅認為,海口設計導則以高于國標、省標及國內一二線大多城市的最高標準,指導全市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施工全過程。
無論整體布局、立面改造,還是每一個細節,改變的地方非常多。全市農貿市場雖面積大小不等,但每家市場都必須建有蔬菜區、活禽區、水產區、熟食區等區域,同時活禽區還專設屠宰區。不僅如此,海口市商務局還要求各市場副食品區統一貨架擺放,果蔬和生鮮品統一器皿,熟食和豆制品統一玻璃柜臺,市場人員統一著裝。
“剛開始怎么勸說都沒用,經營者們都不愿意對市場升級改造,他們有質疑,有抵觸,甚至還有破口大罵的,好好的市場為什么要改造?顧客跑光了誰來負責?”時任秀英區商務局局長李汀回憶。
怎么辦?李汀帶著工作人員,手中拿著規劃實景圖,召集業主和攤主一起開會,分頭找業主和攤主做思想工作,做改造動員。工作做通后,充分認識到改造的利好,業主和攤主都‘動起來了’。”
記者翻開厚厚的《海口市農貿市場設計導則》,從活禽區進口和出口如何設置,到熟食間物理隔離設置,如何防止地面潮濕、公廁如何設計等,無不一一細化。
這是經過商務部門多次外省考察調研,參照國內一線城市的最高標準來制訂的。“特別對活禽區、水產區、熟食區、排水排污系統、垃圾收集系統、公共衛生間等六大重點部位予以詳細規范。”林道堅介紹。
到2016年9月30日,39家市場第一輪全部改造完成,改造面積17萬平方米,新增面積約3萬平方米,增加輻射35萬人口,實現主城區全覆蓋。
回過頭看,從城市的“死角”到“新窗口”,第一輪改造短短十個月里,農貿市場實現了由內而外的徹底“變身”,硬件在全國已屬一流。
然而,這并不是終點。
統一器皿盛放食品。
“菜籃子”的“智慧”升級
每棵青菜、每塊肉將有一張自己的“身份證”
“滴!”顧客劉小姐買完菜,掃了下鄒金美手機上的二維碼,輸入密碼,對方手機就顯示已經收到13.8元轉賬。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現金交易,前前后后只用了不到20秒。
“微信支付相較于現金支付有很多好處,有的時候太忙了收錢找錢非常麻煩。尤其是收到硬幣,經常手沒拿穩,硬幣就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找也不是不找也不是。有時候也會因為找沒找錢給顧客,鬧些小糾紛。”鄒金美告訴記者,微信支付就省了這一麻煩,只要掃一下攤位前的二維碼就可以收到錢,省時省事,還避免了算賬找錢的錯誤和糾紛。
而對于年輕人來說,微信支付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現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手機支付,所以只要帶一部手機出門。沒想到連農貿市場里也可以微信支付了。”電子商務專業剛畢業的市民韓彬說。
考慮到攤主和市民交易方式多樣化的需求,海口市政府收集了多方意見,在完成全市建成區農貿市場硬件升級改造和軟件管理提升的基礎上,推廣智慧農貿市場運作模式,將智能監控、電子化結算、肉菜追溯體系建設等融入農貿市場繡花式精細化管理。
“目前該工作正在籌備當中,我們先選七八家農貿市場作為試點。這個月就能動起來,預計年內就能完成全市農貿市場改造。”林道堅說。
每個市場還都將配置“智能電子公平秤”,能提供準確稱量計算,打印追溯憑證,電子支付結算以及銷售、利潤數據分析管理等智能化服務。
“市民選好菜后放到秤上,顯示屏馬上顯示金額。再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銀行卡等完成支付。”海口市副市長孫世文認為,電子化結算方式的推行,不僅省去了買賣雙方找零的麻煩,還能通過數據聯結實現銷售數據分析,從而進一步指導農業生產。
此外,海口將建設農貿市場肉菜追溯體系。通過肉菜商品流通的銷售憑證、購銷臺賬的電子化,形成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質量安全追溯鏈條。在末端的農貿市場,市民掃一掃帶二維碼的憑證,即可查詢到所購買蔬菜的流通過程,實現每棵青菜、每塊肉都有一張自己的“身份證”。依據身份信息可查詢到蔬菜在哪里生產,肉從哪個屠宰場出來,經過怎樣的途徑流通到消費者手中,保證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