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014年7月12日,夏布繡博物館在新余隆重開館。那一刻,再精準的語言,再巧妙的藝術手法,都難以表達張小紅的復雜心情。毋庸置疑,其中一種情緒自始至終高昂在前列,那就是:高興!
此時的張小紅,名片上的頭銜是:中國刺繡藝術大師、中國十佳民間藝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三八紅旗手、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民協副主席、新余市民協主席……并且,她還是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和中國工藝藝術百花獎金獎的獲得者。諸多榮譽記錄了她在刺繡尤其是夏布刺繡領域的堅守和影響力,同樣也見證了一名追求者的艱辛付出與堅定信心??梢哉f,從一名2002年的落魄下崗女工,到頭頂數十個光環的女企業家;從簡單的飛針走線,到在藝術殿堂里勾勒贛鄱人文;從最初迫于生計學習技藝,到如今懷揣夢想傳承夏布繡,傳奇15年,張小紅憑借著一股韌勁,邁過一道道坎,開啟一扇扇窗,用一根繡花針,繡出了自己色彩斑斕的人生。
開館時,各大名繡的國家級大師以及各大名校的美術系教授應邀而來。當他們參觀完夏布繡博物館后,一個個都贊嘆不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硯祖在研討會發言時說:“將來對我們刺繡的發展,四大名繡之外,再添一大名繡那就是夏布繡?!?/p>
夏布繡博物館位于新余市城北北湖路與長林路交匯處,建筑面積650平方米,外形古樸莊重,在整條街上顯得卓爾不群。館內藏品達1100余件(套),其中江西民間刺繡文物類1000余件,藝術刺繡100余件,目前展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邁步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長2米、高2.2米的雙面夏布繡,它將傅抱石先生的名作《麗人行》中的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作品采用透底針、虛實針等多種針法,似虛非虛、似實非實,與夏布的自然肌理高度融合,整幅繡品色澤古樸,栩栩如生,散發出典雅深沉的獨特魅力。在一樓設有張小紅大師工作室,夏布繡藝術精品區,可欣賞到獲獎夏布繡精品作品《滕王閣》《楓落吳江圖》……。與張小紅大師工作室相鄰的還有榮譽展示廳,里面陳列著張小紅和她的公司所獲得的各類獎杯證書。
由樓道上二樓,是博物館的主要展示區,由復原區、活態傳承區、夏布繡研究所、公共文化交流區四部分組成。長20余米、寬五六米的的復原區,中間一列展柜,兩邊墻壁或懸掛或擺設刺繡品,在柔和的燈光照射下,盡顯幽靜,整潔,素雅。陳列的各個朝代各式各樣的肩褡、口圍、枕頂、肚兜、三寸金蓮繡花鞋等生活刺繡用品,傳統的手工夏布織機、明清雕花木床刺繡帳幔、帳簾……仿佛正以它們生動的姿態,向參觀者訴說一個個久遠或離奇或瑣碎,但注定是煙火縈繞的故事。至于新石器時代的骨針,漢代的麻底紡瓦當,北宋的陶搓線球,清代的針筒,民國的手繡繃架,諸如此類,不得不讓參觀者感佩收藏者的心機。復原區大體上由三章構成,第一章為女紅中的首紅,較為簡略地陳述我國歷朝歷代的刺繡及刺繡藝術分布情況;第二章為江西民間刺繡,主要通過實物展示,讓參觀者了解江西民間刺繡的針法、技法、材質,進而了解江西的民俗、民風和民情;第三章為中國夏布繡,主要介紹夏布繡的起源及盛行,突出其在彰顯本土文化的同時,注重吸引外來文化元素并加以提煉,最終形成夏繡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創作魅力:粗獷質樸,典雅深沉,針法繁雜,淡彩暈染,頗具水墨丹青之獨特神韻,是“中國刺繡藝術中的文人畫”。
活態傳承區也即傳習所,是對傳統博物館的創新,成為了夏布繡博物館的一大亮點。此前的博物館,大都只有靜態的物品或者影像資料,并沒有動態的演示。而夏布繡博物館將靜態的藏品展示和動態的現場刺繡結合,參觀者即可以欣賞到歷史的“化石”,又可以觀摩身著古裝的繡娘演示活生生的夏布繡工藝,欣賞新鮮出爐的夏布繡作品。甚至,如果心動的話,參觀者不妨在夏布上飛針走線。
人間榮衰數千載,館中清朗三五時。在夏布繡博物館或漫步,或駐足,或小坐;或仰頭,或俯身,或貼窗,一個上午的時間,一天的時間,總是悄然而過。這館內的物,這館內的人,縱然默然無語,但還是能讓人時時感覺一種文化的流淌,一種精神的升華。
2014年,于張小紅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毋庸置疑,夏布繡博物館的建成,對張小紅的個人創業,對夏布繡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我們無法想象,于靜寂中,當張小紅一個人于館內瀏覽這些自己千辛萬苦收集來的繡品時,她心中涌現著怎樣的歡悅;當張小紅回顧自己為著建造博物館所流過的淚,所遭受的罪,所經歷的苦時,她心中又會有怎樣的感慨?!暗拇_,開館那幾天,我很激動,很興奮,過去的一切都像放電影一樣在腦中呈現。但很快,我就冷靜下來了。因為,還有更大的夢想等著我去實現?!睆埿〖t如此說。
有夢想的人是幸運和幸福的。
夏布繡博物館,畢竟只是張小紅夢想的一部分。
五
有人說,一座博物館,格局可大可小,但它必然要引人領略某一方面的造物精華、人類創造,塑造見識廣博、懷著興趣和好奇、有教養的民眾。無論自覺或者不自覺,它都應以這樣的人文精神為根基。
張小紅一直都有這樣的自覺。她曾說:“這些刺繡作品是無形的資產,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要把夏布繡博物館建成一個愛國、愛家、愛民族的教育基地,讓更多的人了解前人的歷史,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熱愛它?!弊裱诖?,夏布繡博物館作為免費開放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基地,正逐漸成為展示地域民間刺繡創新,服務經濟發展,提高市民素質,濃縮地域特色,推動生態和諧的窗口;正逐漸成為新余市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激發普通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掌握新余歷史文化的一張地域文化名片。據不完全統計,開館兩年半時間,夏布繡博物館已接待個人、團體游客超過10萬人次,開展各種教育活動近百場次。
參觀者在驚嘆館內珍藏之豐厚、歷史底蘊之深厚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嘆張小紅這名嫻靜纖弱的女子,身上所蘊藏的不可思議的斗志。
不錯,張小紅也是獨特的,獨特就在于她既不是千萬億萬財富的坐擁者,也不是什么奢侈品的收藏家,卻憑著自己的一己之力,與家人一道打造出了這家世間絕無僅有的夏布繡博物館。
歷史終將證明,這家在行業內擁有首家地位的私人博物館,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作用必將越來越凸現。
?
?
相關鏈接: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金牌師傅盧興福 專利發明小達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