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8號院臨街門梁燕子窩里,五只幼鳥嗷嗷待哺(6月29日攝)。
燕子窩里,5只小燕子已經初長成,沿窩站成一排,“爸爸媽媽”不時飛去飛回,辛勤哺育……連日來,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8號院臨街門梁上燕子寶寶一家,成了一景,吸引人們紛紛前來觀看。新華社記者王化娟攝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題:京城老街燕子筑巢“成景” 專家期盼“鳥語花香”
新華社記者李斌、魏夢佳、王君璐
燕子窩里,5只小燕子已經初長成,沿窩站成一排,“爸爸媽媽”不時飛去飛回,辛勤哺育……連日來,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8號院臨街門梁上燕子寶寶一家,成了一景,吸引人們紛紛前來觀看。
“大家太愛小燕子了,這兩天專門來拍照的,二三十撥都不止,用手機照的,就太多了,有個鄰居可能拍了一二百張。”家住8號院的范連弟大媽頗有感觸。
186米長的達智橋胡同,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校場五條,屬于保留數百年胡同肌理的宣西北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清朝以前這里是一條河溝,后來河溝被填平形成了胡同。晚清時這條胡同及其附近街巷,曾建過不少會館,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這里曾是廣安門內街道環境最臟亂、道路最擁擠的街巷之一,兩邊被無照經營的小餐館、大排檔占滿了。從去年4月起到今年6月,經過治違煥然一新:原來兩三米寬的路,現在拓寬到七米,門面房也全都修葺一新。
“街道和相關部門拆除了84處違法建設,騰出空間620多平方米,架空線入了地,還仿照清末民初風格修飾了沿街建筑外立面。”胡同所在的廣內街道上斜街社區黨委書記張安林說。
“我在這住了30多年,沒見過燕子筑巢。”71歲的范連弟說,“院門是春節前修的,3月份發現上面有點泥,燕子窩就搭上了,慢慢就發現5只小燕子臥在那。”
達智橋胡同臨近宣武門,過去一直是條商業街。
“燕子搭窩,大伙都特別高興,說明咱這是福地啊。”范連弟說,“環境好了,這就是有力證明!要知道原來胡同不能兩人并排走,兩邊都是賣水果、烤串、麻辣燙、鐵板燒的,臟亂差,還擾民!現在違建拆了,胡同寬了,也安靜多了,至少大半夜沒人喊叫了。”
曾經的老街發現燕子筑巢,是偶然現象還是有某種必然因素?意味著什么?記者為此采訪權威專家和北京市有關單位。
76歲的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高武長期從事生物教學和研究工作,參與觀鳥活動20多年,編著有《北京野鳥圖鑒》等書籍,是北京鳥類研究知名專家。
“燕子和人一樣,飛到一個地方,看周圍有沒有吃的,如果能養家糊口,就找一個合適地方筑巢。如果轉一圈,什么都沒有,就會飛走。”老人的話形象幽默,“發現燕子窩,肯定是好現象,至少說明這個地區環境整治以后比較安靜,燕子能生存。”
廣安門內街道正在打造包括達智橋胡同在內的7條精品胡同,改善環境,恢復歷史風貌。而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數據顯示,伴隨拆違治違、留白建綠,僅在老城區就建立了10多個微公園。
“主家簾幕重重垂,銜芹卻向檐間飛。”高武說,過去北京老城區家燕比較普遍,但是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加上老房子改造,家燕沒有筑巢條件就離開了。現在城市留白建綠,覓食條件有所恢復,燕子就會尋找能筑巢的地方。
觀鳥愛好者、北京市西城區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彭博說,什剎海、南鑼鼓巷一帶一直有家燕,是少有的家燕固定種群繁殖地,現在出現在宣武門附近,不敢說究竟是什么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如果環境變好,燕子肯定更喜歡筑巢。
“北京鳥類有400多種,近年總體數量比較穩定,但種類更多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王伯君說,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北京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城市綠化面積增加,公園和濕地越來越多,生態多樣性增加,給鳥類提供了更多棲息地以及豐富的食物資源;另一方面,是市民保護環境、保護鳥類的意識在提高。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資料顯示,經過幾年造林,北京新增萬畝以上綠色板塊23處、千畝以上大片森林210處,初步構建起大面積森林為基底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提升到26.8%。
對環境的變化,高武有切身感受:“像首師大這個院子,前些年操場是人工草坪,比較單調,這幾年有些野草,生物多樣性增加,鳥就多了,喜鵲、烏鴉常見,漂亮的戴勝鳥也出現了,去年和今年都看見了。今年還來了烏鶇鳥,叫聲非常好聽。”
在專家們看來,鳥是生態環境的指示性動物。
“生態環境不好,人家鳥就不來了。隨著城市改造加快,不斷騰出一些地方建設綠地和公園,覓食環境好了,將來鳥肯定會更多,燕子也會越來越多。最后鳥語花香、鶯歌燕舞,多好啊!”高武說。
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當今時代人們追求的目標。
專家提醒說,重視生態環境,就要維護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人類不要過多干預環境,像草地上就可以長點野草,不要太亂就行。
“燕子是夏候鳥,過些日子就要走了,雨燕一般8月初,家燕9月底到10月,就會飛到南方去了。”高武說。
在北京老城區,伴隨對歷史文化的高度重視,背街小巷整治、拆遷騰退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
達智橋胡同里,距8號院不遠處的12號院,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發生地——楊椒山祠。
“這里原來住了100多戶,只剩下16戶沒有騰退,計劃今年全部騰退。”廣安門內街道黨委宣傳部部長黃孔巖說,“城南當年會館、故居很多。未來幾年,這里將逐步恢復歷史風貌。”
沈家本故居已實現騰退,龔自珍故居、東莞會館、太原會館里的住戶開始騰退……北京老城,更多的背街小巷將得到進一步整治,歷史風貌將進一步恢復,變得更美更安靜。
“小燕子已經長大了,說不定過幾天就單飛了。希望環境更好,燕子在我們門前長期住下來。”范連弟說。
在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8號院臨街門梁燕子窩里,五只幼鳥沿窩站成一排(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化娟攝
在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8號院臨街門梁燕子窩里,成鳥在給幼鳥喂食(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化娟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4年拍攝的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提供);下圖為2017年6月29日拍攝的整治后的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新華社記者王化娟攝)新華社發
?
相關鏈接:
?中央歌劇院原創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京城上演 8月將赴意大利
《京城81號2》張智霖梅婷阿嬌上演輪回驚情
新政后京城八成房貸為首次貸 政策落地效果明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