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撬動“海上絲綢之路”開放發展的城市支點
編者按
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我市在廣大黨員干部職工中深入開展百日大研討大行動活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習總書記2013年視察海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推動海口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發展。即日起,本報理論版將圍繞百日大研討大行動活動,結合海口實際陸續推出一批理論文章,以饗讀者。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重要抉擇,是推進海洋強國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戰略依托之一,更是促進國內經濟轉型發展和優化對外開放格局的動力源之一。海口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最直接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在資源開發、商貿物流、旅游發展、農業合作、人文交流、保障基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海口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支點城市的優勢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阿基米德的名言形象地說明了支點的重要性。支點有支撐、關鍵、撬點之意,蘊含了位置突出、輻射力強、參與性強等意境。“一帶一路”的實施,需要多個支點的支撐,海口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城市,具有區位、人文、基礎設施、政策、產業等優勢。
(一)區位優勢。海口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南海通道上重要的地理和空間組織節點,是連接東南沿海和東南亞航道主要的航運港口。早在元宋時期,就已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口岸和避風重地。向西通往南亞、非洲、中東及歐洲,向東通往東北亞、太平洋西岸及美洲,向南通往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具有“海上絲綢之路”貨物中轉、集散和陸海空樞紐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
(二)人文優勢。海口是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50多萬人,其中約85%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在習俗、飲食、語言、文化等方面一脈相承,可充分利用華僑資源優勢,促進與沿線國家在經貿、文化、旅游、人才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對外的影響力,提升海口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三)互聯互通優勢。海口初步形成了連接國內外的現代交通網絡,各項基礎設施正在不斷改進和完善,交通運輸互聯互通已經基本完成。現有美蘭機場、海口港2個國家一類口岸,海口港與馬來西亞巴生港締結友好港,與廈門開通集裝箱海上快線,與泉州簽訂物流《合作框架協議》,新海港二期已有6個泊位于2017年1月25日投產。航空運營國際航線200多條,其中連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相關地區的國際航線65條。
(四)政策優勢。海南具有“國際旅游島”和最大“經濟特區”對外開放以及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海口作為特區省會城市,具有獨立的立法優勢。早在2000年率先實行落地簽證政策,180多個與中國有外交和經貿關系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可以在海口口岸落地簽證,26個國家2至5人以上的旅游團可享受15天至21天的落地簽證待遇,2012年率先開展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和離島旅客免稅購物,另有航權開放、郵輪游艇和國際旅游島等多項優惠政策。
(五)產業優勢。按照“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做精做特熱帶高效農業”的思路,海馬汽車、金盤電氣、英利光伏等一批優秀企業“走出去”壯大了自身,“海口制造”遠銷海內外;齊魯、普利、先聲、雙成、贊邦等醫藥企業已通過歐盟、美國、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產品獲得國際市場準入證;海南立昇超濾膜等一些企業已實現了產品和技術的雙出口;“旅游城市”正在向“城市旅游”轉型,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現代物流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十大品牌農業”和海洋產業等都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二、主動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一)建設面向東南亞的航運樞紐和物流中心。一是豐富和提升港口的樞紐作用。海口港作為全國25個主要樞紐港之一,屬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也被《愿景與行動》列為“一帶一路”15個沿海港口之一。加快推進港口經濟建設,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港口發展的功能定位,將秀英港區改造為國際郵輪服務中心、游艇帆船基地和濱海旅游商業中心,將馬村港區建成環北部灣集裝箱中心樞紐港和面向東南亞的區域海港物流中心,新海港區正逐步向旅游服務和商貿中心邁進。結合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建設,以港口腹地和綜合運輸體系為依托,以港口產業鏈為支撐,大力構建跨區域、大容量、高效率的經濟要素交流網絡,建成為國際貿易、港航、物流資源的戰略高地,成為南亞地區重要的國際商貿樞紐中心。二是打通陸上城市快速通道。加強高鐵與高速公路網建設,積極推進海口—湛江的高速鐵路融入國家高鐵網建設,貫通瓊州海峽兩岸高速公路,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同時,不斷完善城市快線建設,在海文高速、東線高速、海屯高速、西線高速、海秀快速的基礎上,加強區域間的銜接,實現高速公路全網通。三是強化空港建設。海口與國際航空合作不斷深化,美蘭機場二期擴建,容量達3500萬人次,不斷提高國際國內航空運輸中轉及相關業務的聯動功能,把美蘭機場打造成為內陸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空港交通樞紐。
(二)推進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口片區建設。進一步整合海口綜合保稅區、海口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美蘭臨空產業園區等優質資源,積極推動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口片區籌建。不斷強化以旅游為主導,生活類服務業為主體,面向國內外游客的“國際旅游特區”,充分發揮以人員流為主體的旅游業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巨大作用,以人員流帶動資金流和物流。同時,在服務業領域全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將健康、教育、醫療、文化、金融、信息和免稅購物作為市場開放的重點,最大限度對外資提供優惠條件和降低開放的門檻。
(三)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一是加強同東盟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同東盟國家友好城市的產業對接,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辦文化年、旅游年和藝術節,打造文化交流基地。充分利用海口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打造東盟國家及友好城市的后花園。二是積極參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不斷拓展與南亞、西亞、北非及南太平洋地區交流,促進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實現產業貿易融通互補。三是倡議構建“環南海經濟合作圈”。將環南海的中國、中國臺灣、印尼、新加坡、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納入其中,形成一個以南海為中心的大型區域海上經濟圈,就南海的開發利用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行深度合作,條件成熟時可在海口設立永久會址。
三、以建“瓊州海峽經濟帶”為引領為打造支點城市注動力
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指出:密切與泛珠三角“9+2”經濟區、北部灣城市群的戰略合作,扎實推進“瓊州海峽經濟帶”建設。海口作為“瓊州海峽經濟帶”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要借“一帶一路”和省第七次黨代會東風,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行穩致遠,為建設美好新海南扛起省會城市的責任擔當。
(一)加強頂層設計,實現瓊粵兩岸一體化發展。海口要以科學、超前的理念,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與湛江共同編制瓊州海峽兩岸發展規劃,帶動兩岸一體化發展。一是充分利用本地的智庫資源,加強與中國南海研究院,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省、市社科聯等“智庫”機構的交流合作,定期舉辦“瓊州海峽經濟帶”建設研討會,為“瓊州海峽經濟帶”建設提供管用的決策依據。同時,要為“瓊州海峽經濟帶”快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積極探索、推動瓊粵兩省盡快組成聯合規劃小組,啟動相關規劃編制工作,盡早與國家相關部委對接,力爭將其上升為國家支持的區域合作項目。海口市各部門要經常開展走訪考察,與湛江的部門、企業建立聯合會議制度,互學互鑒,研究適應“瓊州海峽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瓊州海峽經濟帶”提供體制保障。三是在加快推進瓊州海峽港航資源整合的進程中,要落實規劃、建設、信息、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要求。通過聯席會議制度實現統一布局,通過兩地定期交流實現融合發展,通過互相持股實現一體化運營,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放發展服務。
(二)實現海洋強市,為“瓊州海峽經濟帶”搭建平臺。海口海洋資源得天獨厚,三面臨海,海岸線長136公里,海島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管轄海域面積830平方公里,為實現海洋強市和建設“瓊州海峽經濟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一是推進陸海統籌,增強對海洋的管控和利用能力。要優化海洋管理職能,增強海洋意識,加強海洋管理的能力建設,構建海洋大發展大開發的格局。二是以海洋科技為引領。構筑新興海洋產業,發展現代海洋漁業,積極引進國際海洋組織和國內海洋研究機構入駐海口,打造海洋科技合作新區,推進海口智慧海洋建設。三是推動“東西雙港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港、產、城”融合發展,以空港、海港為依托,啟動美蘭機場生態產業園和新海生態臨港新城建設。同時,與徐聞南山港精準對接,形成兩岸“港、產、城”一體化布局。四是加強海洋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不斷完善海洋防災減災、救助救撈體系,提升海洋公共服務保障。
(三)加強旅游合作,共打“一峽兩岸”牌。海口、湛江、徐聞地緣相近,旅游資源互補性強。早在2007年11月,就由海口、儋州、文昌、瓊海、定安、澄邁、臨高和廣東省的湛江、雷州、徐聞等10個市縣共同成立了“瓊北湛江區域旅游合作組織”,共同推出了一批瓊北湛江旅游產品線路。近年來,尤其是兩地的鄉村旅游更具發展潛力,形成了共同打造“一峽兩岸”旅游品牌的良好局面,促進了旅游產品體系的不斷完善,為加速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放發展提供了良好服務和產業支撐。
(董光海:海口市社科聯黨組書記 趙寧寧:海口市社科聯干部)
?
相關鏈接:
海口:靜靜響水河美美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