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間,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擴大了,種群的生存繁衍機會也增加了
霸王嶺上聽猿啼
6月29日,又到了長臂猿監測的日子。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斧頭嶺監測站的護林員韋光和鄒正海凌晨4時許就起床了,兩人簡單吃過早飯,背上行囊匆匆上山,在拂曉前趕到了觀測點。
6時許,清晨第一縷陽光灑落在霸王嶺的蒼翠林海上,長臂猿的第一聲鳴叫聲隨之響起,猿聲嘹亮悠揚,壓過了熱帶雨林里所有的蟲鳴鳥叫。
韋光和鄒正海循聲追去,期待能及時觀測到隱藏在樹上的長臂猿。“速度必須要快,如果在十多分鐘內找不到猿群,就要等第二次鳴叫聲了。”
他們追尋的是目前霸王嶺所發現的長臂猿群中的B群。韋光告訴記者,B群共有6只長臂猿,最近有一只雄猿已經到了性成熟期,被頭領趕出了族群,希望他逐漸自立成家。
從斧頭嶺的彎道上遠眺,眼前莽莽林海廣袤無垠,這里是海南長臂猿的主要棲息地。而在30多年前,這座山被砍伐了幾乎三分之二,長臂猿不得不困守在斧頭嶺的山頭上。
“那時候還沒有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性,一直到后來發現了長臂猿的存在才停止。”霸王嶺林業局資源管理部負責人營海南告訴記者。
1977年,霸王嶺林業局在林區內建立長臂猿保護站,并撥出有限的營林經費作為保護費,抽調5名職工看護長臂猿。1980年,霸王嶺黑冠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此,保護長臂猿成了保護區最主要的工作,長臂猿數量從原先的7只至9只增長到27只以上,觀測到的長臂猿族群也從A群發展到了D群。
保護長臂猿,首先從保護長臂猿的棲息地開始。2005年,我省林業部門與香港嘉道理環保組織共同啟動了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改造工程。12年間,霸王嶺保護區陸續種植了近30萬株海南鄉土樹種,包括長臂猿喜食樹種及高大喬木,擴大了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增加了種群的生存繁衍機會。
“這幾年來長臂猿數量有所增加,科研人員認為這和長臂猿近年來的食物豐富化有一定的關聯性。”長期觀測海南長臂猿的護林員韓小雨說。
對長臂猿的日常監測,是最基礎的科研工作。目前,霸王嶺國家級保護區有一支15人的監測隊伍,長期對長臂猿開展監測和記錄,監測區域從原先的880公頃擴大到1100公頃。正是基于此,科研人員才能及時掌握長臂猿的生活習性、增長數量等基本情況,推動長臂猿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句讓無數人好奇,那猿聲到底是什么樣的?
在韋光的手機里,錄著短短幾十秒的猿啼聲,每當有人好奇問起,他都會拿出手機播放給別人聽。“長臂猿真的太稀有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得到,但如果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得越來越好,那是可以實現的。期待有一天,能讓更多的人聽得到美妙的猿啼聲。”
?
相關鏈接:
海南一男子持槍獵殺霸王嶺松鼠烹食 獲刑1年2個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