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鄉270名初中學生遷移至昌江民中就讀。 記者 宋國強 攝
離開之前的凝望。 記者 宋國強 攝 文見習記者?許林?記者?梁振君?鄧海寧
10年前,教育扶貧移民工程實施后,昌江王下鄉六所鄉村小學合并進王下中心學校,縣里加大對中心學校的教育資金投入,電腦室、電子白板等教學設備逐年增加。在這里,一批又一批的王下鄉孩子走入縣城的初中、高中,甚至走進大學的校園。到目前為止,昌江教育移民工程實施10年,4959人受益,108人圓夢大學校園——
再過幾天,家住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的韓雪藝就要結束暑假,回學校開始大三的學習生活。
這個就讀于三亞學院會計學專業的黎族女孩的命運,和4959名貧困學生一樣,都因昌江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改變——他們有機會走出家鄉的大山,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書寫自己的人生。
實施整整10年,受惠于教育扶貧移民工程,王下鄉共有932人走出大山,其中108人實現了大學夢。而在2006年以前,王下鄉學校初中畢業生已連續15年無人考取普通高中。
新的希望,正在霸王嶺上孕育。
擺脫貧困的探路者
韓雪藝的家在王下鄉三派村委會牙勞村,這是個位于霸王嶺深處的村莊,坐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環山。兩間磚房,一個小院,便是她和父母的家。
王下鄉是海南省最貧困的少數民族鄉鎮之一。2006年前,王下鄉農民年人均收入僅600元,村民基本靠民政救濟生活,全鄉青壯年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80%以上。
是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悄然改變了王下鄉貧瘠落后的精神面貌。
改變始自2006年秋季,昌江轉換扶貧思路,把王下鄉271名初中生整體搬遷到縣民族中學免費讀書,實施“包吃、包住、包入學”和醫療費實報實銷的惠民政策,讓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山寨接受縣城優質教育,用知識改變命運。
2012年,韓雪藝的大哥韓仁飛在高考中以600分的成績被江西九江學院錄取,成為了王下鄉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大學本科生。
2013年,弟弟韓仁輝更是考上了華北電力大學控制與計算機學院,成為了王下的首個“一本生”。
一門出了三個本科生,2006年以前,這在王下鄉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他們成為了父親韓經忠的驕傲。
“不讀書,我和哥哥弟弟根本沒有機會出去,更不敢想象能圓大學夢,見識外面的世界。”韓雪藝告訴記者。
在離牙勞村不遠的三派村三隊,張菲、張漂兩姐妹的家同樣背靠霸王嶺,站在屋前放眼望去,依然是連綿不絕的大山。
如果不是讀書,張菲和張漂很有可能和自己的祖輩一樣,讀完初中就去打工,或者在村里結婚生子。
現在姐妹倆也要啟程趕往海口,她們分別就讀于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和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開學就要上大二。她們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
“教育扶貧移民充分考慮適齡學生的實際困難,實施‘包吃、包住、包入學’和醫療費實報實銷的惠民政策。”王下鄉副鄉長林克愛介紹,只要是王下戶籍的適齡學生,都可以參與教育扶貧移民工程。
2007年春季,昌江的經驗獲得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在全省10個市縣推廣昌江“教育扶貧移民”經驗,確立了“海南教育扶貧移民”的科學發展新模式。
教育扶貧移民工程為山里的孩子打開了嶄新的大門,而孩子們也成為擺脫世代貧困的探路者。
眼界開闊了,內心強大了
王下鄉的孩子們走出大山,面對高速發展的城市,回看靜臥在大山深處的故鄉,強烈的對比迫使他們成熟、堅強起來,改變現狀的力量在內心悄然生長。
2015年,張漂和張菲來到海口讀書。她第一次看到高樓,第一次近距離體會車水馬龍的都市生活。
她和姐姐開始感受到家鄉的閉塞落后,也更體會到父母持家供她讀書的不易。以前一直覺得讀不讀書“無所謂”的她,迫切地希望畢業后能找份理想的工作,“幫爸爸減輕負擔。”說完,張漂眼圈一紅,眼淚順著她清秀的臉龐滑落。
撿柴火、洗衣、做飯……每到假期,懂事的姐妹倆回到家總是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出去讀書真的很鍛煉人,各方面自己都變得更成熟。”張漂說道。
教育扶貧移民工程讓家住錢鐵村一隊的韓秀芳懂得了感恩。
作為家里長女的韓秀芳2011年考取了海南政法職業學院,現在在海口市交警指揮監控中心工作。
如果不走出王下鄉,韓秀芳也許早已在大山里嫁人。令她最難忘懷的情景是每次暑假回家,父親韓帥為了給她攢學雜費,在橡膠林里起早貪黑的忙碌身影。
感恩化作無窮無盡的動力,她立志要好好工作,用自己的努力讓家鄉的親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份感恩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面對任何困難都不害怕。”韓秀芳說。
2014年大學畢業的張志誠現在是海口一家地產企業的置業顧問,一路走來,這個家在王下鄉三派村的小伙子最大的收獲是開朗樂觀的心態。
身為置業顧問,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但剛到縣城初中讀書的張志誠卻是個有些內向的孩子,“家里條件不太好,也沒怎么走出王下鄉,自己有些自卑。”
是民族中學的老師、同學的關心幫助,讓張志誠逐漸開朗了起來,為了幫助這些年級較小的山里孩子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學校還專門給他們安排了生活老師。張志誠的成績逐步提高,這讓他更加自信。
談到未來,張志誠坦言自己忘不了家鄉的綠水青山和淳樸善良的鄉親父老,“如果有機會回昌江工作,一定要為家鄉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王下鄉正在發生改變
10年,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但在王下鄉,隨著孩子們不斷走出大山,帶回全新的觀念和見識,改變正在發生。
走進位于群山環抱之間的王下鄉中心學校,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的操場,整潔的校舍。
比起硬件的升級,孩子們身上潛移默化的改變更讓人驚喜。
中心學校校長范冠承2001年曾來到王下鄉支教,印象中的山里學生性子野,不服教。十多年過去,在范冠承看來,有了優質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現在的王下鄉小學生變得更加自信,思維觀念也得到轉變,能自覺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上課可以用普通話和老師對答交流,“這些會對孩子的家庭和父母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會發現讀書能夠實實在在幫助自己的孩子進步。”
韓仁輝、韓仁飛和韓雪藝都很懂事,每個假期都會兼職打工為家里減輕負擔,學校和縣里也都有助學金可以申請。但即便如此,湊夠三個孩子的學雜費對在家務農的韓經忠和妻子來說,仍然很難。
臉龐黝黑布滿皺紋,雙手粗糲指節凸起,兩鬢斑白腰桿壓彎,生活的重擔無情地壓在韓經忠身上,其實他剛滿50歲。
為了供孩子們讀書,老兩口經常出門打零工,割橡膠,咬著牙向親戚朋友借錢,“再苦再累都會供孩子讀書,就是不想他們和我一樣,一輩子困在大山里。”韓經忠的主意一打定,幾頭牛都拉不回來。他受夠了貧窮閉塞的苦。
張菲、張漂的父親張進強,想法和韓經忠一樣,“即使有些舍不得,但我還是覺得送孩子出去讀書、見見世面的決定非常正確。”
“潤物細無聲”,通過教育扶貧,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進而對他們的家庭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更多村民像韓經忠、張進強一樣意識到讀書能夠改變命運,這正是昌江縣委縣政府希望看到的。
近10年來,昌江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斷調整教育布局,推進教育扶貧移民工程。2016年高考一本入圍率10.4%,同比增長2.3%;二本以上入圍36.2%,同比增長7.3%。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借著教育扶貧移民的“翅膀”,在夢想的天空自由翱翔。
?
?
相關鏈接:
開展創文問卷調查 海口市教育系統普及文明知識海口市濱海九小:用文化鑄就學校教育廣廈瓊山區教育局 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讓每個孩子沐浴教育公平陽光?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