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六年下鄉義演,為基層群眾送文化大餐
田野鄉間戲韻長
開輛農用小貨車,載著道具行頭,拉塊幕布就開演……這是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演員們下鄉演出時的常態。
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成員在演出。
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是由戲迷們自發創辦的非專業民間劇團。近幾年來,這個“以戲會友”的戲迷團體發展為定城鎮一支常態化開展鄉村義務演出的重要力量。
目前,定安10個鄉鎮都有這樣的瓊劇同樂會隊伍。相較于專業劇團,這些劇團只能算是“草臺班子”,但卻最貼近鄉村,較好滿足了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成員在唱瓊劇。
定安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被譽為瓊劇之鄉,如何發動民間力量,打好瓊劇這張王牌,大有文章可做。近年來,定安縣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以下簡稱定安旅文局)以扶持培育瓊劇同樂會為抓手,將其打造為瓊劇文化志愿服務團隊,在該縣108個行政村開展送戲下鄉惠民演出活動,推進文化惠民和瓊劇保護傳承。
一次嘗試 以戲會友續瓊音
“裝車!出發咯!”日前,下午5點多,天氣還有些燥熱,在位于定城鎮沿江路的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基地里,隨著同樂會會長莫明裕的一聲吆喝,其余13位成員各就各位,從簡陋的設備房里搬出桌椅、音響、演出服等,裝入掛著“瓊戲下鄉慰問專用車”標牌的農用車,整裝待發。
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會長莫明裕(前排左一)在演出現場調試音響。
今年是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下鄉演出的第六年。從2016年開始,在定安旅文局的支持下,同樂會每年向定城鎮各行政村至少義務送戲一場。
“隊伍成立的初衷只是以戲會友。在旅文局的支持下,我們的隊伍規模逐步壯大,還肩負了更為‘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唱好瓊劇,讓更多老百姓愛聽瓊劇。”莫明裕介紹,定安被譽為瓊劇之鄉,民間戲劇氛圍濃厚,家家戶戶聽戲、懂戲,許多民間愛好者能隨口哼上幾句。不僅如此,還有來自全省各市縣的瓊劇愛好者利用空閑時間前往定安找戲友切磋技藝。
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會長莫明裕在家中創作瓊劇劇本。
莫明裕說,在定城鎮,各地民間瓊劇愛好者們以前常在沿江路、中南街、文體路等幾處固定的小舞臺相聚,交流技藝。2011年前后,剛退休的他注意到,這些愛好者雖然數量眾多,卻多是零散活動,缺乏組織引導。“我和另一名瓊劇愛好者孫春福,決定籌備成立一個民間瓊劇團體,為各地瓊劇愛好者提供一個以戲會友、交流進步的平臺。”
莫明裕和孫春福的想法得到了定安縣文體局(現定安旅文局)的支持。2012年,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掛牌成立,每周固定開展兩場交流演出活動,讓許多民間瓊劇愛好者找到了“藝術的家”。
“在同樂會,我們兩口子的‘戲癮’得到了釋放。”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成員陳文和他的妻子許秋玉家住海口市區,堅持每周六開40多分鐘車趕到定城鎮交流演出。“這里瓊劇氛圍濃厚,觀眾熱情高漲,我們唱得很開心!”
“定安縣民間瓊劇同樂會成立后,我們看到了戲迷們的熱情和執著,也在思考如何用好這股力量,更好地推動瓊劇保護傳承和文化惠民。”定安縣文化發展中心瓊劇文化志愿者服務項目管理人員蘇英梅說。
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瓊劇的生存發展越發艱難。與此同時,瓊劇演出資源也存在分布不均的情況,一方面不少民間劇團無舞臺可演,另一方面偏遠鄉村的群眾請不起戲班,無戲可看。
“定安從2016年開始,逐步在全縣各鄉鎮扶持設立瓊劇同樂會,將其打造為瓊劇文化志愿服務團隊。”蘇英梅表示,定安旅文局將瓊劇同樂會納入公共文化配送體系,引導支持其開展惠民演出活動,讓其成長于民間、服務于民間,成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重要補充力量。
(編輯:李沛(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