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講述者:龔雄(時任福州市副市長)
習近平到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正值上個世紀90年代初。當時,改革開放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干擾,人們思想中存在一些疑慮,有些雜音。然而,在那種歷史背景下,習近平卻有堅定的信念和準確的判斷,不是觀望,也沒有搖擺,而是旗幟鮮明地帶著大家走改革開放之路。
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當清官,不要當太平官”。太平官是怕事的,不敢擔當。習近平不怕。他總是鼓勵大家把想法說出來,大家議,他來拍板,負責到底。
1990年6月,到任后不久,他便到羅源、連江、長樂三縣開展調查研究。當時,臺資大量涌入,不僅集中在市區和閩江口地帶,連縣里和一些沿海鄉鎮也有。有些干部比較保守,“吃不準”政策,猶豫不決。在和縣、鄉、村的干部座談時,習近平用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8個字來形容。他說,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吸引臺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大好機遇,這種機遇不常有,抓住它,就會對今后若干年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錯過它,就要落伍。面對機遇,我們應當有一種緊迫感,做出迅速反應,要有良好的競技狀態迎上去。他一再叮囑大家,思想要開明,要看長遠點,要充分做好迎接機遇的準備,積極認真地做好規劃。
對外開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為了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步伐,市里把1991年4月份定為“增強對外開放意識宣傳教育月”。習近平要求大家精心組織好,既大造聲勢,又講究實效,不搞形式主義,通過各種宣傳手段,進行“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教育,增強開放意識。他同時要求宣傳教育活動要和改變作風、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投資軟環境相結合,從一點一滴做起,以吸引更多的外商。
記得那時候,全市各系統各部門舉辦不同類型的報告會近百場,一些涉外部門走上街頭開展涉外咨詢活動;許多部門和單位主動深入基層,解決了部分三資企業在土地審批、產品銷售等環節上的問題。這種強化宣傳的方式,效果好,也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一些存在問題。
“他知行合一為閩東開放夯實基礎”
講述者:李金煊(時任寧德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上個世紀80年代的寧德,對外開放軟硬件都“先天不足”。一方面,基礎設施薄弱,電力、通信發展滯后,嚴重拖了工農業生產的后腿。另一方面,在思想觀念上,一些干部存在“落后病”——有的“等、靠、要”,把黨和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支持當作“搖錢樹”;有的急功近利,對一些開發性生產的中長期項目和基礎工作興趣不大,信心不足。
習近平來了以后,一方面在改變干部群眾觀念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在改進基礎設施上花大力氣。
他在調研中發現存在問題后說,干部、群眾迫切要求早日改變面貌、脫貧致富,這種愿望是好的,熱情也非常可貴。但寄希望于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實際。經濟發展需要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的相互結合。這番話給一些急于求成的干部“潑了冷水”。
他的態度很明確,“正確的路子是從本地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條件,扎扎實實抓好基礎建設,實現逐步發展。當然,對一些大項目,我們也要積極做好準備工作,將來時機成熟了,是可以大干一番”。
當時,適逢中央作出在全國開展三年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抓基礎設施建設,既符合治理整頓的精神,也將為經濟發展準備必要條件。
在他的推動下,截至1990年,寧德全區行政村通車數達1179個,占全區總行政村數的55.88%,初步形成公路交通運輸網;港口建設初具規模,碼頭泊位增加到80個,賽岐港初步形成閩東的港口中心,總吞吐量達47.7萬噸,居全省第四位;三都澳港成為閩東重點物資中轉過駁的疏運點。至1990年8月,全區各縣實現長途電話全自動撥號。閩東當時的電話通信達到了國內一流的水平。
“他讓我把沿海先進的發展理念帶回去”
講述者:雷仕慶(時任霞浦縣崇儒畬族鄉黨委書記、霞浦縣副縣長等職)
我是畬族人,因為工作關系,我與習近平同志有過幾次接觸,印象最深的有兩次。
第一次是1988年7月。當時,我是霞浦縣崇儒畬族鄉的黨委書記,崇儒是縣里的三個畬族鄉之一,也是老區重點鄉。習近平任寧德地委書記后不久便來崇儒畬族鄉調研。他輕車簡從,隨行的只有地委一名工作人員和縣委書記陳濟謀。習近平提出到附近村子里轉轉,我們便一路走一路聊。從鄉里的經濟發展狀況、發展思路,到畬族的習俗和文化傳統,他問得仔細。到了溪邊村老支書張霞瑞家里,了解到村民主要靠茶葉、生姜等農副產品流通來發展經濟,習書記突然問我是畢業于哪所學校,得知我是中央民族學院畢業,他說,我們現在發展商品經濟,但是畬族鄉長期封閉,缺乏與外部交流,有許多影響市場發展的不利因素。你讀過大學,發展理念跟得上,更要有開放的意識,要爭取以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去打破畬族鄉原有的封閉。他的這番話,給我們指出了一條發展的新路。
第二次是1991年初。當時,我被派到福清市掛職副市長兼融僑開發區副主任。作為山海協作的項目之一,寧德在那一年共派出5名干部到長樂、福清、莆田等沿海縣市掛職。恰逢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到福清調研,召集五套班子成員開座談會。沒想到習書記竟然在會場上認出了我。得知是來掛職的,他當場就說,這位是閩東來的少數民族年輕干部,你們要多支持他的工作。會后,習書記特地把我叫到身邊,說:“福清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你在這兒掛職,要多調研、多借鑒,好好學一些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帶回閩東去。如果遇到什么困難,可以來找我。”聞聽此言,我倍感鼓舞。
兩年后,我掛職結束回到霞浦,還專門給縣里的鄉鎮干部作了題為“敢闖天下的福清人”專題報告會。后來,我被提任霞浦縣副縣長,分管外經工作。這段掛職經歷積累的經驗,給了我很大幫助。
“他對發展海洋經濟有超前理念”
講述者:劉嘉靜(時任平潭縣委書記)
習近平同志對發展海洋經濟有一種超前的理念和認識。1994年5月26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平潭縣召開建設“海上福州”研討會。會上,他系統闡述了對發展海洋經濟的深刻認識,說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育經濟新生長點的重要途徑。
當時,大家關注更多的都是陸域,很少有人提到海洋國土。因此習近平提出要發展海洋經濟,大家都有疑慮:陸上都還沒有發展好,怎么顧得了海上呢?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以疑惑居多。雖然在當平潭縣委書記之前,我是福州市水產局局長,多少也跟海洋“打過交道”,但對于海洋開發的思維依舊停留在傳統的養殖捕撈上。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為什么選擇在平潭召開建設“海上福州”的大會?這就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的國土思維,也體現了他對于發展海洋經濟的期待。那時,平潭陸地面積300多平方公里,若單從陸域來說,毫無疑問是小縣。但平潭同時擁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把廣袤的海洋面積算上,平潭就是大縣!
在研討會上,習近平說:海洋開發是當今世界的熱點之一,也是實現福州市今后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福州”的總體布局是以海島建設為依托,以海岸帶開發為重點,以海洋的綜合利用為突破口,全面提高綜合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聽了以后,覺得這個戰略布局高瞻遠矚。
他還特地對我們這些平潭的干部強調,四面環海的平潭在這方面比其他地方優勢更明顯,應當在建設“海上福州”中出大力、出經驗、出成果,要積極引導全縣樹立海洋國土資源觀念,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海上的文章,既要做海面的文章又要做海底的文章,促進海島建設從基礎開發向功能開發方向轉變,下大氣力抓好養殖業、捕撈業、海運業、加工業等四個重點,帶動海岸開發總體水平的提高。
客觀地說,當時發展海洋經濟是個新命題,對海洋進行立體式的、全方位的綜合性開發,習近平的這些發展思路讓我們耳目一新。大家茅塞頓開。
思路打開后,平潭積極發展旅游業,還積極拓展遠洋漁業,組織了16艘大型遠洋漁船,浩浩蕩蕩出海。不過,由于缺乏經驗,漁業基地補給、漁貨管理等都保障不足,第一次遠洋捕撈并不能算成功,吸取了一些教訓。后來,縣里收購了一家外資水產公司的漁業基地,將其作為配套,平潭的遠洋捕撈業逐步發展了起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