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車庫樓頂上的菜園
菜園里面裝有雨水收集系統,灌溉都不用自來水
小區居民在為蔬菜澆水
26日上午,周三,是“雅馨農耕隊”每周一次的“分菜日”。辣椒、紅苕尖兒、空心菜,肖家河街道興蓉社區興蓉南一巷7號院里,各種整理好的蔬菜擺了一地,“李婆婆,你想要點啥子菜。”院委會主任樊俊英給86歲的李婆婆遞過一把蔬菜,雖然李婆婆不是農耕隊成員,但這是每季度給院里80歲以上老人的一份福利。“哎呀,我們都想來參與,看你們種菜好鬧熱哦!”
鋼筋水泥的城市,越來越難得尋一方綠地滿足人們的農耕之樂。2014年起,興蓉一巷7號院從綠化花壇到“車庫頂上的菜園子”,組建了“雅馨農耕隊”,以“集體所有”的方式,共同勞動、共同付出,共同收獲、共同分享,不僅每周都能分享到親手種植的綠色蔬菜,院落里不相識的鄰居,也變成了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的和諧鄰里。
23戶人集體種菜
種什么、怎么種都是統一安排
興蓉南一巷7號院的第一個“菜園子”始于2014年,是院子背后的一排花壇,1.5米寬,不到10米長,地方有限,能種植的蔬菜也有限,滿足不了13戶成員的“口腹之欲”。可是環顧四周,盡是鋼筋水泥墻、瀝青石板地,又要從哪里才能找得到一片足夠大的土地來種菜,既滿足耕種之樂,又能讓大家都吃到健康環保的新鮮蔬菜?“以前就只有綠化,種菜美化環境還能吃,一舉兩得。”“雅馨農耕隊”的副隊長兼出納吳永輝告訴記者。
2015年,院落環境重新打造,農耕隊看中了院子內側一排車庫頂上的空間,四個停車位,大約50平方米,開墾前,這里是荒草、垃圾,長滿了“草鞋蟲”。在街道辦事處、社區的支持下,院落爭取到高新區公益創投《綠色家園》項目資金,“光是防水,就做了三四次。”吳永輝說,買泥土、紅磚壘成分界線,去年春節過后,車庫頂上的菜園子就正式播種了。
“雅馨農耕隊”的種植方式跟一般的菜園不一樣,不搞“劃分田”“責任制”,而是“集體所有”,23戶自愿報名的隊員們都要參加勞動,而種什么、怎么種,農耕隊里有“總指揮”。
農耕隊的隊長,是吳永輝的老伴兒梅全太,在老家務農的種植經驗,侍弄小小的菜園,綽綽有余。老兩口一個負責管理,一個負責技術支持。核心成員還有院委會主任樊俊英、會計李玉蓮和負責運輸聯絡的王樹云。
“哪個季節該種什么、怎么種,什么時候收,都是有統一安排的。”梅全太說,土地有限,把地分給大家,各家各戶種不了什么,大部分城里人又不會種,白白浪費了,統一種植管理好了,也是一道風景。農耕隊的管理,都被制定成了詳細的條條款款,制度甚至細化到,每次勞動誰使用的哪樣工具,都要登記在冊,及時歸還,不能私帶回家。“我們有完整的制度,沒有制度執行搞不成!”吳永輝說。
垃圾漚肥雨水澆菜
勞動通知寫上門衛小黑板
整個7號院有住戶56戶,農耕隊隊員占了其中41%。每周一、周五,是隊員的勞動時間,上班族把勞動時間安排到了周末,平時澆澆水。“以前就把每周的勞動通知寫在門衛的小黑板上,大家看到了互相說一聲。”樊俊英說,現在消息通知都轉移到了微信群里。
自己動手種菜,講究的是綠色健康和環保,打開搭著鋼材梯子的小門,踏上車庫頂,一片不大的菜園盡收眼底。雖然小,但菜品不少,辣椒、紅苕、南瓜……甚至還有薄荷和藿香,蔬菜種子、秧苗,多是隊員們從老家或是外出旅游時帶回的,少數需要購買,一戶湊幾塊錢就能解決。每年從春夏到秋冬,前前后后要種30多種蔬菜,一直沒斷過。
在菜園的外側,兩個白色的雨水收集器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從樓頂接下來引水管把雨水引流到罐體中,罐體頂部又有一根防止滿灌的引流管通向排水渠,每個收集器能裝一噸水,除去特別干旱的時節,基本上能滿足灌溉。“一共有四個收集器,還有兩個在后面花壇。”吳永輝說。
雨水收集器的兩側,還有兩個不小的藍色塑料桶,里面裝的是小區住戶家的廚余垃圾,在封閉防臭的塑料桶里漚上三個月,就是極好的肥料。“廢物回收,也是保護了環境嘛!”
去年秋天,因為沒有經驗,買回來的泥土里有一種叫做“土蠶”的害蟲,每到晚上九、十點,烏青色的、一寸多長的“土蠶”就從土里鉆出來,爬到菜葉上啃食嫩葉甚至根莖,短短兩天就能把整個菜園的菜葉啃食光。“除蟲主要是物理除蟲,用辣椒水,或者是手捉。”吳永輝說,一開始,考慮到是晚上時間,第二天年輕人要上班,老兩口自己動手捉蟲,但實在是太多了,捉不過來。第二天,10多個隊員接到通知來支援,只用了短短2個小時,就把蟲捉光了。“有的年輕人夾到蟲不敢捏死,都夾來給我處理。”吳永輝回憶起來,忍俊不禁。
農耕隊有名氣
外地外國的社團都來參觀學習
最近天氣熱,一到下午,蔬菜們就被曬得垂下了葉子。每天早晚都需要澆水,這些不定期的活兒,主要由隊長等5位核心成員來完成。“沒誰斤斤計較,我們退休了有時間,就多做點。”梅全太說。
根據蔬菜生長周期的不同,種菜、收菜、施肥、翻土、除蟲,遇到這些“大工程量”的活,群里通知一聲,有空的都會積極來參加。而上班族,或是有小孩的成員,周末會帶著孩子來體驗生活,感受自然。實在是騰不出時間參加勞動的成員,會主動給農耕隊提供一些用作肥料的油枯,也算是一份貢獻。
每周三,是農耕隊固定的“收菜日”,無論收成多少,都會被平均分成23份,發給每一戶成員,如果確實不夠有所遺漏,下次也會按例補上。“比如說,這周只收了15根黃瓜,那還有幾戶就沒有,登記好,下次補上。”吳永輝說。
由于菜園面積有限,院子里還有部分人沒有參與到農耕隊里來,羨慕得很。于是,農耕隊定了一條規矩,每個季度,至少給80歲以上的老人送一份菜,請他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慢慢地,雅馨農耕隊和車庫頂上的菜園子有了名氣,北京、上海甚至日本也有社團和個人來參觀學習,“我們院子里,一是人不多,二是職工宿舍,相互之間也熟悉,組織起來方便。”吳永輝說。
曾經,院子里的鄰居們也“關上門互不相擾”,如今,每周一次“接觸”,讓彼此之間熟悉起來,以前不理解院委會工作的,主動改變了態度,鄰里間有什么需要,也總有人伸出援手。如今的院落里,鄰居們大多都笑臉相迎,不見冷漠。(記者于遵素 攝影記者 王紅強)
?
?
相關鏈接:
海南邊遠鄉村小學試水"田園課程" 菜園育苗新天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