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朝清
河南省已于近日啟動全省范圍內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工作,以摸清古樹名木資源“家底”,切實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屆時,每棵古樹名木都將有一個獨一無二的11位“身份證號”,掃一掃身上的二維碼,就能獲取古樹名木的所有信息。
紀錄電影《鄉村里的中國》中,有一個片段是對“古樹進城”的鮮活刻畫。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村民賣掉了幾棵古樹,用于到城市里做綠化。在不少地方,都在上演著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摩擦與沖突;究竟是進行短期的利益變現還是進行長期的“留給子女金山銀山”,古樹名木保護說到底就是要實現價值理性的回歸。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由農民在生產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傳統的地方知識,逐漸被外來知識所替代。在發展的語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資源應該被如何利用,通常取決于哪種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可是,在效率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背后,通常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的巨大破壞。面對古樹名木,一些人失去了敬畏之心;利益變現的背后,隱伏著一些古樹保護不力的尷尬現實。
保護古樹名木不僅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有助于進行文化傳承。換言之,保護古樹名木盡管沒有實現短期的利益最大化,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義與社會意義。“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保護古樹不僅關系到一個地方的鄉愁和文化基因,也和老百姓守望精神家園息息相關。
不論是 “建廣場護古樹”,抑或“改路不挪樹”,抑或“古樹身份證”,這些新變化、新氣象,根源于價值排序的重塑與發展觀念的更新。努力實現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美美與共”,而不是讓它們處于對立、對抗的兩極;只有提升對環境保護的價值認同,將生態文明融入“各方面” 和“全過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從這個角度上說,一棵古樹的命運也是社會文明的一根標尺。
那些散布在不同的地方的古樹名木,有的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和管理,有的“養在深閨人未識”,有的卻猶如“野草莓”,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與呵護。依托信息技術,“古樹名木身份證”擦亮了古樹名木的身份標簽,有助于讓它們得到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呵護與照顧。
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存生態。走出“口袋滿當當,腦袋空蕩蕩”的怪圈,改善古樹名木的生存生態,既需要我們提升對保護古樹名木的價值認同,也需要增強“等不及”和“傷不起”的緊迫感與使命感;激發社會活力,提升公眾參與,讓老百姓與公共部門在良性互動中分擔責任,保護古樹名木才會更有成效。(楊朝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