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丹丹 ○編輯 陳羽
本應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創新項目,但是過去幾個月,代幣發行在我國的發展卻“變了味”。大部分的項目變成披著高科技外衣的違法融資活動,變成沒有任何投資門檻的法外之地,變成一場充滿瘋狂和虛無的資本泡沫。
9月4日,包括一行三會在內的七部門出臺嚴令,以ICO融資為代表的代幣發行融資被叫停,并且被定性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上證報記者獲悉,ICO融資已被納入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范疇,各地金融辦已經行動起來,逐案研判,根據不同案例的本質屬性適用的罰則,進行執法和懲處,提交相關部門予以取締,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存量代幣清退工作則由代幣融資交易平臺與投資者自行協商清退,清退的項目若發生損失,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瘋狂的資本泡沫
何為代幣發行融資?核心是以虛擬貨幣為融資標的的一種融資行為,融資主體發行自己的代幣,投資人以比特幣等主流虛擬貨幣來交換相關代幣。投資人獲得代幣后,既可以獲得代幣所代表的權益收益,也可以在二級市場轉讓。目前來看,投資人主要以代幣在二級市場的炒作升值來盈利。
記者從權威部門了解的不完全數據顯示,2017年以前,國內ICO項目一共只有5個;今年1至4月新增8個,5月新增9個,6月則新增了27個,上半年項目總計融資26億元,參與人數十萬人以上;到了7、8月,上述數據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估計全國范圍內涉及資金達幾十億。從地區來看,北京、上海和廣東是ICO的“重災區”。
業內專家分析,ICO融資短期呈現爆發式增長,風靡全國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代幣發行融資是全新的融資方式,各國各地區還沒有針對此類融資方式的法律界定,大量發行人瞄準了監管空白。
另一方面,投機炒作。ICO項目沒有投資者適當性要求,短期炒作可以獲得超高回報率,引發投資人哄搶。而且,前期相關監管部門開展郵幣卡、P2P領域的整治,大量資金退出后流竄至ICO領域。相關統計顯示,65%的ICO項目市值增長超過一倍,21%的項目市值增長超過100倍。
而且,因為沒有監管的約束,融資流程異常簡便。有些代幣發行、購買、確認、融資等手續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例如“量子鏈”項目,僅僅用時117個小時,融資近1億元人民幣,創造當時國內ICO融資的最高紀錄。
正確認清風險
經記者觀察和梳理,目前我國代幣發行融資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項目魚龍混雜,虛假風險很大。市場上在做的項目有美容、白酒、競技,有的在融資過程中根本沒有項目,有的是虛假項目。融資資金到位后,大部分“白皮書”承諾的計劃不會落地實施。
與此同時,投機炒作風險非常嚴重。大部分投資者缺乏專業知識,完全不關心基礎資產的情況。部分代幣發行者或者交易平臺利用投資者的這種心理,采用刷單造假、坐莊抬拉等方式操縱市場,加劇炒作氣氛。
ICO的火爆更是吹大了比特幣的價值泡沫。年初以來,比特幣價格不斷上漲,從5000元左右漲至3萬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比特幣當前不僅被作為虛擬商品來炒作,更成為走私、販毒、洗錢等非法交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代幣和比特幣的泡沫雙重疊加,讓中小投資者面臨更大的投資風險。針對這種情況,監管果斷出手,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作出清退等安排。
實則,其他國家的監管當局對于火爆的代幣發行融資也給出風險提示。美國證監會8月發布風險提示函,對于上市公司利用區塊鏈、代幣炒作、抬高股價的行為進行警示,新加坡等國也提示了代幣風險。
在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盛松成看來,ICO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眾籌、募集資本的嫌疑,放任發展不予以監管是有很大風險的。
“大量的沒有前途的項目本身就是欺騙,不僅讓投資者承擔巨大風險,也讓真正區塊鏈創業的團隊頗多抱怨,實際上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后果?!笔⑺沙芍赋觯@一次整頓主要是為了風險警示和保護投資人利益。
?
?
相關鏈接:
央行叫停ICO,偽金融創新行為必須予以遏制?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