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三亞著力提升產業水平,有效呵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民生,綠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寬
內外兼修駐新顏 幸福鹿城聚活力
三亞市東岸濕地公園為鹿城增添一片清新宜人好去處。 本報記者 李幸璜攝
高空航拍三亞全貌,城市風光盡收眼底。本報記者 張茂 攝
世界級
三亞明確建設世界級濱海旅游城市目標,創造性出臺行動方案,推出國際化水平提升、旅游產業提升、千億產業園區建設等“十大行動”,提出45項可量化、可考核、可評價的實施內容。
一支柱兩支撐
三亞因地制宜、結合優勢提出的產業發展思路,即以大旅游為支柱、以新興科技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為支撐,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雙修”升級版
2015年,三亞成為全國首個“雙修”試點城市,大刀闊斧推進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今年,“雙修”再升級,著力推進33處山體修復項目、以三亞河為重點的11條河流治污、新建新岸濕地公園等五大公園、加緊鋪開地下綜合管廊……范圍從城區延伸至全市,內涵從硬件建設為主向朝硬件軟件并重發展。
■ 本報記者 黃媛艷 林詩婷
彈指一揮間,5年的時光,帶來滿滿驚喜。“2013年三亞入境游持續走低,去年以來快速復蘇,今年上半年旅游外匯收入已高于去年全年水平。”鹿城速度令三亞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區域地區副總裁魏浩生驚訝。
城市在發展,三亞市民吉立文感受頗深。城市“雙修”讓家門口的環境更干凈,新增的城市公園,青山常在,碧水長流,藍天常駐,讓他倍感身為鹿城百姓的幸福與喜悅。
做實產業基底育動能,織密民生福祉保障網,呵護生態環境引清風。5年來,三亞圍繞“建設精品城市、打造幸福三亞”的主題,堅持抓項目強產業、抓管理提品位、抓生態保持續、抓改革增活力、抓民生促和諧、抓黨建夯基礎,加快建設世界級濱海旅游城市,提高國際化水平,當好建設美好新海南排頭兵,讓小康看得見、摸得著。
強產業增活力
進入9月,三亞國際免稅城迎來了3歲的生日。“年紀”雖小,成績卻不俗:開業三年已接待1700萬人次的顧客,免稅品營收超過160億元!
這是三亞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加快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三亞搶抓“一帶一路”等戰略機遇,加快打造“大旅游”產業支柱,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超過百萬,旅游總收入由2013年的233.3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322.4億元,產業效益明顯增強。由此,直接帶動三亞的固定資產投資由2013年的523.29億元增至2016年的783.09億元。
好成績面前,三亞自我加壓,砥礪前行。
擴大“交際圈”,提升國際化水平。三亞目前已開通國際及地區航線21條,航線開通運營到哪里,旅游市場延伸到哪里,加強和創新“三亞日”等宣傳推介,擦亮鹿城品牌。
培育“內動能”,打造國際水準的旅游產業。積極推動鹿回頭公園等傳統景區轉型升級,引進和發展亞特蘭蒂斯等大型主題樂園,培育和發展免稅購物、郵輪、游艇、會展、婚慶等旅游新業態,加快“十鎮百村”建設,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設,帶動“大三亞”旅游經濟圈聯動發展。
構建“軟環境”,提升國際旅游城市品質。完善“四位一體”旅游監管機制,推廣應用“三亞旅游APP”應用系統,加強旅游標準化、國際化建設,就近解決產業人才住房問題,建設旅游人才海綿城市……
緊抓海南服務項目投資百日大會戰、海南省綜合招商活動、三亞項目投資“百日會戰”等活動的契機,5年來,三亞加大敲門招商的力度,堅持以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圍繞“一支柱兩支撐”產業格局,做強“大旅游”的同時,著力做大做強新興科技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
一個個金點子應運而生:設立新興產業母基金增強投資吸引力,引進途家華南總部推動總部經濟……
一個個好消息紛至沓來:2014年-2016年三亞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2%;以千億元量級打造的“雙創”產業園、遙感產業園等聚焦互聯網信息和海洋科技產業加速發展……
一個個好現象逐漸顯現:傳統“王牌不王”的熱帶高效農業走出新路子,“三亞芒果”香飄國際,南繁育種、冬季瓜菜等特色產業各美其美……
抓民生夯基礎
三亞市天涯區貧困戶王俊家中,一張扶貧聯系卡掛在門旁——家庭人數、所在村委會、第一書記、“兩委”干部,對口幫扶團隊,市領導、區(局)領導、責任幫扶單位、幫扶負責人及聯系方式,社會幫扶企業……一應信息,一目了然。
這樣的聯系卡掛在三亞每一個貧困家庭里,也掛在了鹿城干部的心頭,為精準扶貧寫下生動的注腳。
扶貧路上的飄揚黨旗,是三亞的強勁力量。“黨員活動日”黨員干部走訪“窮親戚”,手把手探討脫貧方子,夯實扶貧開發隊伍、特色產業開發、教育扶智、醫療健康工程、社會保障基礎兜底等13項精準扶貧措施,讓一位位貧困戶綻放幸福笑顏。
小康路上的百姓關懷,是三亞的引領航向。5年的發展實踐,三亞歷屆領導人深知,建設有溫度的城市,讓小康看得見摸得著,方為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什么是小康?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理解。
在棚改戶呂秀妹看來,小康就是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三亞近年來著力推進“棚改安居”工程,中心城區74.7平方公里范圍內的35個棚改項目逐年實施,提升人居環境,國際品質再提升。
三亞海棠區青塘村村民蒲秋仕說,小康就是有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三亞著力實施“十鎮百村”工程,青塘村成為市民游客喜愛的“親子樂園”,村民成了“股東”“創業者”;人大附中等名校加快落戶,三亞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
對于市民陳曉而言,小康就意味著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三亞建設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打好禁毒三年大會戰, “兩搶一盜”發案率明顯下降,“平安三亞”讓群眾安全感明顯提升。“公交都市”、菜籃子工程、公立醫院改革逐一攻破“買菜貴”“出行難”“看病難”等民生痛點。
護生態促和諧
因為近海出現成群海豚,三亞最近又火了。此前,三亞河治污、破損山體復綠、城市公園連成線等一件件新聞也被網友積極點贊。從城市到鄉村,美麗三亞的畫卷徐徐鋪展。這幅畫卷,以綠色打底,從生態文明建設著筆。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三亞的承諾。
面對占河毀林的房地產項目,三亞果斷叫停,置換回土地修建市民公園;針對個別企業私占城市公園,三亞打響“公園保衛戰”,先后收回7個公園綠地免費開放;《三亞市白鷺公園保護管理規定》《三亞市山體保護條例》和《三亞市河道生態保護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先后出臺,用法律護航生態保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是三亞的愿景。
利益交織的違法建筑橫行,三亞統籌開展“雙修”試點、“創文鞏衛”和省政府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兩年半的時間拆違總面積約900萬平方米,“零違建”社區、行政村成為新風尚;飽受詬病的河水污染,經修建污水管網、封堵排污口、嚴懲排污企業、11條河流系統治污等“多管齊下”,河清引來白鷺飛;城市傷疤的破損山體著力進行33處山體修復,抱坡嶺等“禿頭山”重披“綠衣裳”。
黨政主抓、領導上陣,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三亞奏響了增綠護藍大合唱。
“開窗透綠,入眼皆景,永續發展。”生活在“三亞藍”的天空下,沉浸在“鹿城綠”的城市里,市民張晨忍不住在朋友圈里頻頻曬幸福。
生態環境保護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三亞以“雙修”升級版為抓手,從五大方面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僅今年就安排19大類51個子項的“雙修”項目,范圍更廣,標準更高,內涵更豐富,生態文明建設打出“環保”與“經濟”并舉的特色牌,軟硬件建設持續發力,綠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寬。
(本報三亞9月10日電)
?
?
?
相關鏈接:
三亞新增“海上書屋”成旅游新亮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