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紹興9月14日電(見習記者 陳潔 實習生 毛維佳 通訊員何丹)每天晚飯后,浙江諸暨山下湖鎮新長樂村的村民何颯偉都會沿著埂下大潭塘散步鍛煉,好不愜意。“河塘整治,最受益的就是我們啊!”何颯偉回憶說,五年前,每當天氣一熱,河水的臭味熏得周邊的居民都不敢開窗。如今,黑臭河變清澈了,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
經過近五年的治理,新長樂村的7個河塘共600多畝的面積,目前全部整改到位,水質檢測均達標。如今,新長樂村大大小小13個河塘碧波蕩漾。村民們紛紛感嘆:“環境好了,生活更幸福!”
作為珍珠養殖重鎮,山下湖鎮的一池清水得益于今年開展的大規模退養還湖行動。素有“山下湖珍珠第一村”之稱的新長樂村由此開始實施“禁養令”。
已有近20年黨齡的錢紅豐是新長樂村長樂自然村人,父親錢新橋作為鎮里第一代珠農,養殖珍珠已逾40年。鎮里召開剿滅劣V類水動員大會后,錢紅豐二話沒說,就著手退養還湖工作,把20多畝河蚌低價處理,成了村里首戶簽訂退養協議的家庭。
“我們黨員有責任帶頭,環境好了,大家都受益。”在錢紅豐一家的帶動下,村里另外10余戶珍珠養殖戶也開始著手退養工作。
新長樂村黨支部書記何立新告訴記者,早在“五水共治”推進前,村里就已經禁止在公開水域養殖湖蚌,轉而把這些水域以托管的形式發包給村民,用來養殖魚蝦等。雖然這些水域發包出去了,但監管十分嚴格,若是發現河面有漂浮物等,村里查處一次罰款300元,鎮里查處一次罰款600元。
如今公共水域治理好了,繞著離家不遠處的小池塘走走,成了新長樂村村民何文園每日的“功課”。發現岸邊有垃圾,就一一拾起;遇到有人在塘里洗衣服,便上前勸說和制止……何文園說:“我不想看到辛辛苦苦治理好的河水,再被破壞。守在家門口,保護身邊的好山好水,心里踏實。”
在何文園的感染下,“馬大嫂護河隊”、“巾幗護河隊”、“小姐妹花護河隊”等治水、護水志愿者隊伍紛紛成立,目前已經壯大到18支。
“治水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事,應大家共同參與。”何立新告訴記者,在2015年,村兩委發起“五水共治”募捐倡議。不到一天,村民們便積極捐款近20萬元。
“通過互查、互看、互學和互比,實現水清岸綠常態化。”何立新說,下階段,村里有計劃建造埂下大潭塘游步道,把其打造成村民散步、休閑、觀賞沿岸風光的好去處。(完)
?
?
相關鏈接:
浙江交通年底前逾九成事項將實現“最多跑一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