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哈爾濱9月15日電 題:黑龍江換算“旅游+研學”不等式鄉村教師走進“路上的課堂”
中新網記者 王琳
高校教師以山水作黑板、以天地為講臺,課堂是黑龍江的自然風光、歐陸建筑、博物館藏……從9月10日啟動至15日收官,黑龍江·重返青春歲月公益游學活動以“旅游+研學”理念換算“一加一大于二”不等式,帶領10名鄉村教師走進“路上的課堂”。
在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中國北疆省份黑龍江以旅游與研學相融相生的思路,試答創新發展的“時代考題”。為期6天的公益游學活動在景點和人員設置上均突出“研學特色”,達到豐富旅行內容、活躍教育形式的雙重目的,令鄉村教師們重返青春歲月,再燃教育激情。
路上課堂促進“游而學”
活動中,多位教師是執教近30年來第一次走出鄉村,看到書本之外的世界。黑龍江整合火山康養、邊境風情、歷史文化等特色旅游資源,為鄉村教師們打造“路上的課堂”。
行程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展現了沉淀百年文化的博物館與見證飛天奇跡的航天館,是一本理工教科書;哈爾濱大劇院上演百老匯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是一本音樂教科書;五大連池風景區擁有世界著名冷礦泉和火山熔巖地貌,是一本地理教科書;黑河的眾多博物館與俄羅斯風情景觀則是一本歷史文化教科書。
劉貴英老師從云南省遠道而來,她平時教學就注重與生活有機結合,此次感觸頗深:“我帶著學生的眼睛而來,我開闊了眼界,學生就開闊了眼界。從書本知識到路上課堂,是在旅游中學習,寓教育于快樂。”
同行教師啟發“行而思”
“三人行必有我師”,“人”是此次游學活動的重要部分。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牡丹江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張欣陽與10名鄉村教師結伴同行,擔任講解與交流工作,將課堂從學校搬到了自然與社會之中,路上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她的天然教具。
正值中國農業大省黑龍江的金秋時節,高科技農機、千萬里良田展現了該省的現代化農業。張欣陽表示:“見過黑龍江農田,就知道‘廣袤’的含義,了解它的建設歷史,就知道科技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邊旅游邊學習,是帶有求知欲的,在彼此的交流之中激發思考,就是‘行而思’的意義。”
來自貴州省的粟銀康老師在鄉村小學堅守33年,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如今年近半百仍要每周上22節課,是語文、數學、社會等10門學科的“全能教師”。他說:“旅游是打開眼界,交流是激活思想,跟高校教師學習,令我在教學方法和理念上獲得許多啟示。”
信息共享衍生“傳而授”
“我終于不用爬到山頂接收手機信號了。”這是廣西鄉村教師羅海光到哈爾濱的第一感受。目前在許多鄉村,仍是交通不暢、網絡不通、信號不佳的“三不通”地帶,信息閉塞成為當地教育的最大障礙。此次游學活動令鄉村教師之間產生共鳴,令鄉村與城市之間實現信息共享。
湖北省鄉村教師朱祥勝是“拍攝設備”最全的一位,全程記錄所見所聞。他說:“我帶著學生們走出大山的期盼,帶著他們求知好奇的心愿,因此要采集旅程中的照片、視頻,回去給他們學習,讓‘傳道授業’從傳遞到教授。”
此次活動由黑龍江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和馬云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馬云公益基金會公益游學團領隊張文斐說:“區別于以往的教師培訓或旅游,這次突出旅游與研學融合,效果遠大于單一的旅游或教育。鄉村教師公益游學將會持續舉辦,希望明年會有更多黑龍江省的鄉村教師參加。”(完)
?
相關鏈接:
鄉村教師37年堅守大山:"我走了,孩子怎么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