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洋品牌鉆我們的法律空子
認真梳理洋品牌歷次回應可發現,聲稱相關產品符合中國質量標準,往往是其不召回的主要借口。這種說法固然違背了同等對待消費者的原則,實際上是利用了中國的質量規范不健全的漏洞,行歧視中國消費者之實
資料圖:民眾從山西太原一麥當勞前經過。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魏英杰
近來,多個汽車洋品牌紛紛遭遇“召回門”,大眾以召回180萬輛缺陷汽車創下召回之最,令人咋舌。細心看的話,大眾召回的車型中包括了從2007年到2015年生產的車輛。這意味著,為了等這次召回,部分中國車主已經等待多年。這要是放在國外怎么可能發生?洋品牌在召回時玩雙重標準,并不局限于汽車領域,像三星、宜家、麥當勞、強生等品牌都這么玩過,不少跨國企業因此在中國國內引發強烈質疑。
這些事件自然引起了國內消費者的強烈不滿,涉事企業也往往被有關部門約談。但說實話,等到公眾表示強烈不滿或有關部門約談后才作出回應,其誠意已大打折扣。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些洋品牌敢于冒犯中國消費者,不把其正當合法權益放在眼里?雙重標準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的背后或多或少有歧視心理。因此,實行雙重標準的洋品牌往往被國內公眾認為是不重視中國市場、漠視消費者權益。但事實上,上述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都不算少,像三星手機在中國國內就曾多年占據銷售量第一的寶座,所以漠視中國市場應該不是洋品牌實行雙重標準的主要原因。
認真梳理洋品牌歷次回應可發現,聲稱相關產品符合中國質量標準,往往是其不召回的主要借口。這種說法固然違背了同等對待消費者的原則,但也不能說是強詞奪理。這些洋品牌實際上是利用了中國的質量規范不健全的漏洞,行歧視中國消費者之實。
再者就是鉆中國的召回制度不完善、懲罰措施不嚴厲的空子。召回制度在中國已經不能算新鮮事物,但在立法層面多年來一直在改進之中,直到去年我國才開始實施《缺陷消費品召回管理辦法》,法規的滯后也給了這些洋品牌可乘之機。
此外還要承認,有些事情在目前我們自己還難以做到,所以也很難指望洋品牌能做到。比如麥當勞上個月宣布,將要求全球的肉雞供應商開始逐步停止使用人類抗生素,但中國并未出現在第一批名單中。不得不說,以中國在養殖業中的抗生素使用現狀,確實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意味著,麥當勞一旦作出類似承諾,很可能在中國采購的每一批肉雞都需要召回。
所以,我們在譴責洋品牌實行雙重標準的同時,也不能不加快法規健全和措施改進,把自己的短板補齊,這樣才能堵住洋品牌的嘴,不給其可乘之機。當然,哪怕中國在一些產品的標準規范上尚不完善,也不該是洋品牌耍弄雙重標準的理由。無論從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還是從法律的根本精神以及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講,實行雙重標準都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
相關鏈接:
福州現共享手機實為手機租賃 部分品牌租不如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