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親子共同制定上網行為規則
張海波認為,家庭和學校都應該盡早開展兒童網絡素養教育,可以考慮將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普及網絡安全法治教育。
“家長可以重點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多了解孩子的‘數字軌跡’,比如孩子在網上做什么,對那些網站感興趣。同時,要盡早培養孩子的網絡安全意識,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也要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調整教育方式,10歲以下孩子以建立習慣和規則為主,10歲以上以溝通交流為主。”張海波表示,根據以往經驗,通過“約定”方式和孩子共同制定上網行為規則,是最有效的手段。
聽聽孩子們怎么說
在本次論壇上,來自廣州、佛山、汕頭、清遠、云浮等城市的數十名中小學生也來到現場,他們就親子關系、網絡學習和網絡表達三個議題分享了自己的調查結果,還與來自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的“大人觀察員”進行觀點PK。
親子關系:孩子愛上網?爸爸更愛上網!
“兒童調研員”隋曉婷及鄺嘉瑋說,在他們開展的小調查中,多數孩子表示,在父母陪伴和網絡游戲之間,他們更愿意選擇父母的陪伴。現場播放的一段視頻訪談中,一位小男孩表示:“我很喜歡運動,但沒人陪我,我只能窩在家看手機。”
兒童代表鐘祥譽說,記得爸爸剛換新手機的時候,老是捧著手機,“每次我找爸爸玩,爸爸就讓我到一邊去,當時覺得很受傷。大人說孩子愛上網,其實大人更愛上網!”
孩子們的調查數據顯示,57%的受訪孩子有因上網和家長發生爭執的經歷,“經常”發生爭執的達29%,可見孩子上網是親子矛盾的一個爆發點。
對此,多位“大人觀察員”表示,親子關系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家長在自我約束上應該起榜樣作用。
網絡學習:有人上網抄作業 有人上網學思路
通過網絡平臺、APP等完成作業,成為一股新潮流。“兒童調研員”鄭婉齡和高荊針對此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認為通過網絡完成作業的好處主要在于“減輕負擔”,但大部分人仍認為傳統的紙質作業比網絡作業好。他們建議,學校在布置網上作業時,應該選一些與學習要求相匹配的內容,同時學生完成網絡作業的總時長最好不要超過40分鐘。
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求助“網絡”成為趨勢。許多學生反映,遇到題目不會做,只要上網找“某某作業幫”,就能很快完成。對此,兒童代表陳希認為,主要還是看個人自控能力,有人通過這種方式學到不同的解題思路,也有人靠此蒙混過關。
?
?
相關鏈接:
152個免疫接種點覆蓋海口 微信可查疫苗接種信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