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國熱科院香飲所科技處處長郝朝運——
翻山越嶺建起 全國首個胡椒種質圃
有著尚顯年輕的臉龐,鬢間卻生出絲絲的白發,這種“混搭”讓人一下就記住了他——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科技處負責人郝朝運。
今年38歲的郝朝運,200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9年博士畢業后,2010年進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工作。在短短7年間,他連續6次被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評為年度優秀工作者,3次被單位評為該院年度先進個人。2015年被授予海南最美青工和全國最美青工,2016年被授予萬寧市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對他白發的“回報”。
7年艱辛找種子
“你看看我的胡椒苗圃,這可是國內首個胡椒種質圃。”在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一片苗圃內,郝朝運驕傲地說。但是為了這片苗圃,郝朝運可沒少熬夜和流汗。
2010年7月,懷著投身科研的理想,郝朝運從湖北一所大學辭職,背著簡單的行囊,帶著新婚的妻子來到海南。盡管當時的興隆已是一個旅游熱地,但是來自山東的他,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海南炎熱的天氣。3個月的試用期過后,郝朝運確定了今后的主攻方向:針對我國胡椒種質資源數量偏少的問題,他要在興隆建立國內首個胡椒種質圃。
當時,研究所內胡椒種子大概只有20多份,這對于有著70多個種的胡椒來說,這些種子遠遠不夠建立一個種質圃。為了搜集種子,郝朝運奔赴多地尋找種質。除了遠赴云南、廣西、廣東、貴州等地,郝朝運還多次趁著到國外學術交流的機會,抽空到國外的山區找種質。
只有部分胡椒品種可在種植區找到,大部分胡椒品種只能從自然保護區內尋找,而自然保護區基本是深山老林,所以尋找種子就是一個翻山越嶺的過程。“每次到保護區內找種子,我和同事一去就是四五天。”郝朝運說,到保護區內找胡椒種子,都是早上出發,帶上干糧當午飯,傍晚時分才回來。不是每次翻山越嶺都有回報,空手而回是常事。 有一次在云南的一個保護區找胡椒種子,爬了3天的山,想要的種子一顆都沒找到。
2012年8月份的一天,郝朝運和同事早早地來到萬寧鳳凰山腳下,開始了他們的尋種之旅。翻過山,越過小溪流,當天下午4時多,郝朝運和同事們一無所獲。正在大家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不甘心的郝朝運沿著溪邊的小路走了十幾米,突然發現眼前居然長著一株胡椒。喜出望外的郝朝運和同事趕緊將這個胡椒品種帶回了實驗室。經過3年的研究,確定了這個品種就是中國特有的胡椒屬新物種——盾葉胡椒。這是近16年來我國發現的唯一胡椒屬新種。
7年間,郝朝運和另外3名同事從世界20余個國家收集到胡椒屬資源72個種、200余份,其中野生近緣種占我國總量的89%,探明了我國資源現狀及地理區系特征,建立了全國首個國家級胡椒種質圃,保存量達270份,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胡椒資源保存國,為我國胡椒新品種培育奠定了材料基礎。
當好科技帶頭人
“我的志向依舊沒有變,繼續努力做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人員。”現在身為研究所科技處處長、資源育種研究室主任的郝朝運,每天除了要忙于研究,還要處理許多行政管理事務。
近年來,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物種資源保護項目、海南省中藥現代化專項等8項,重點參與海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十余項。
科研中,他總是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頭迎難而上,加班也成了他的常態。在走上領導崗位不久,郝朝運很快就做好了團隊的發展規劃布局,確定了科技處的五大研究方向和任務分工,為團隊營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圍。很多研究人員在獲獎后,想把獎金分給他一部分,他都一一拒絕。對科研人員的一些指導和幫助,郝朝運覺得是分內之事。
郝朝運說,盡管自己現在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今后自己還要加倍努力,始終牢記黨員身份,履行黨的十九大代表職責,讓自己帶領的團隊更加出色,讓更多研究人員做出成果,為海南熱帶農業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
相關鏈接:
[迎接黨的十九大]以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