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研討會現場。 胡遠航 攝
中新網昭通10月11日電 (記者胡遠航)11日,昭通水塘壩學術研討會在云南昭通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邱占祥、周忠和、朱日祥、郭正堂等一批科學家齊聚一堂,為水塘壩古生物化石地的研究、保護與開發,建言獻策。
位于昭通市昭陽區太平辦事處水塘壩社區的水塘壩古生物化石地,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相繼發現亞洲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600萬年前古猿頭骨化石等新種化石,引發轟動,被稱之為600萬年前的物種“避難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鄧濤作學術報告稱,近年來,該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聯合對水塘壩古生物化石地進行多次發掘,成果頗豐。目前完成的14項科研成果已在國內外權威刊物發表,其中包括亞洲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距今600萬年的古猿頭骨化石、歐亞大陸最大的水獺化石、中國南方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群,及皺皮花椒、云南芡實等動植物新屬、新種化石。如今,仍不斷有未解之謎被揭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郭正堂認為,水塘壩生物群生活時期是全球氣候快速變化的時期,對研究氣候變化、生物演化具有重要價值,值得持續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透露,除了古猿、劍齒象等化石外,科研人員還在水塘壩發掘大量的魚類、鳥類化石,這說明水塘壩的古生物研究還有眾多的空間,亟待加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邱占祥認為,水塘壩的化石發掘和研究工作還有待突破。他建議,多學科綜合起來,將研究范圍擴至水塘壩周邊地區。
“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水塘壩在古脊椎動物和古氣候研究領域的特殊地位。非常難得的是,這一古生物化石地還離城市非常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建言,當地應在科研基礎之上,建立遺址公園,以充分挖掘其科學及社會價值。
接過周忠和的提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建議,當地政府結合昭通為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等特點,好好提煉遺址公園主題;同時,加快開展綜合學科研究,推動水塘壩研究取得更多新成果。
昭通市副市長姚珺表示,當地十分重視水塘壩的研究、保護工作,正計劃將水塘壩打造成國家級的遺址公園;下一步,該市將充分吸納專家的意見建議,規劃方案;同時,將一如既往為各位專家在水塘壩的科研工作提供保障。(完)
?
?
相關鏈接:
瀕危物種普氏原羚數量恢復至2010只
三小伙撿到“怪鳥” 報警才知是瀕危物種鉗嘴鸛
南極冰穴暖如夏?未知物種似曾棲身
中國首次引進瀕危物種大鼻猴
走近云南昭通水塘壩:600萬年前的物種“避難所”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