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市龍滾鎮上城村:
山腳下的革命堡壘 戰火中的干部搖籃
“建立一個新中國,是我們那一代人的夢想!”近日,在六連嶺腳下的萬寧市龍滾鎮上城村村委會辦公樓內,94歲的紅軍戰士蘇亞英坐在辦公室摞起的“書山”旁,精神矍鑠地回憶起上城村的革命往事。
1927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萬寧的共產黨員和各地農軍、農民赤衛隊先后撤退到六連嶺,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開始建立。“當時,農軍、農民赤衛隊就駐扎在上城村,進行武裝斗爭。”67歲的上城村原黨支部書記符啟益對那段歷史耳熟能詳。
1928年3月,國民黨軍對六連嶺革命根據地實行全面的嚴密控制。為了支持紅軍,上城村的群眾冒著危險,化裝成商販,到和樂鎮、中原鎮等地為紅軍購買糧食、藥品。“村民乘哨兵打瞌睡的機會,悄悄地將糧食、藥品等送到秘密聯絡點,第二天再由出去干活的群眾把物資送上六連嶺,送給紅軍。”蘇亞英說。
1939年8月,日軍攻陷萬寧,上城村村民憑著山深林密、交通不便,與敵人作斗爭。“白天輪流放哨,監視敵人,晚上便到山寮里睡覺,以防不測。”在抗戰時期,上城村內的游擊戰爭從未停止。
在距離上城村委會辦公樓數百米的一片橡膠林旁,是一塊寬敞的場地,符啟益指著這里說:“這里就是萬寧縣高級列寧學校的地址,原先是茅草房,現在已經不在了。”史料記載,1931年,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文化素質高和領導能力強的干部。同年9月,中共萬寧縣委和萬寧縣蘇維埃政府決定在上城村創辦萬寧縣高級列寧學校。
蘇亞英告訴記者,創辦學校的消息傳開,上城村的村民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那時候條件艱苦,村民紛紛上山伐木材、砍竹子、割茅草,幫助紅軍籌建學校。經過短時間的艱苦努力,學校在上城村落成。”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窗外槍聲炮聲時常響起,學員在茅草屋里堅持學習。
萬寧市黨史研究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的這一批學員,大多成長為萬寧的領導骨干,在萬寧革命斗爭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今,記者行走在上城村看到,一條條硬化道路整潔干凈,一座座漂亮的樓房錯落有致。上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義坤告訴記者,從2001年開始,上城村的村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改變了“橡膠+檳榔”的傳統思路,將致富突破口放在了荔枝種植和養殖業上。
目前,上城村的妃子笑荔枝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00多畝,養豬合作社里的生豬存欄量也達到了5000余頭,這些生豬由合作社統一出售,參與養豬的村民每戶年收入都在30萬元以上。“靠著荔枝種植和養豬致富的村民,家家戶戶蓋起了兩層小樓。”郭義坤自豪地說。
?
?
相關鏈接:
讓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