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黨建+”的縣域探索:
黨建引領聯心富民
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基地——灣嶺鎮長邊村漁家樂。朱德權林學健攝
10月17日,深度貧困地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在瓊中召開。朱德權林學健攝
房前屋后的菜園種植各類蔬菜,村道干凈整潔;文化廣場上,人們的廣場舞跳得熱火;廣場周圍,“兩學一做”文明墻和“中國夢”畫廊引人駐足……初秋時節,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鴨坡村,一派和諧、安定的景象。村民們說,這一切的嬗變,得益于村級黨組織建設。
近年來,瓊中緊緊圍繞“規劃先行、資金聯動、突出民俗、產業支撐”的創建思路,深入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實施“聯心富民”工程,全面打造黨員驛站黨建服務品牌,推行網格式村級便民服務站,逐漸探索出一條全面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智能化、科學化、信息化的新路子。
自2016年以來,瓊中共有7個貧困村黨組織分別被授予省、縣先進基層黨組織,11個貧困村黨組織書記被瓊中縣委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共有32個農村黨支部被瓊中縣委授予“農村示范黨支部”稱號。
“黨建+富美鄉村”繪就山水畫卷
初秋的什寒村,如詩如畫。村莊依山傍水,小溪穿村而過,充滿黎苗風情的村中小道引來無數游人。
“村里現在不僅有農家樂,還有民宿,村民逐漸吃上‘旅游飯’,換做以前,生活溫飽都成問題。”什寒村原黨支部書記李文進介紹說,自從2010年縣委、縣政府將什寒村打造成“奔格內”旅游鄉村后,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9年的946元提升到2016年的13721元,村民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
“今年6月份,我們什寒村又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李文進指著村口那塊醒目的牌匾開心地笑了。
近年來,瓊中堅持黨建引領、融合發展,“黨建+富美鄉村”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全縣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產業富民、特色居家、黎苗文化傳承、社會和諧”四大工程,選擇在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強、群眾積極性高的村莊開展“富美鄉村”建設試點工作。
截至目前,瓊中已累計投入4.8億元,打造出112個各有特色的“富美鄉村”。自2016年開始,整合投入資金1.5億元,實施農業特色產業項目186個,建成專業示范村9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563家、農業特色產業脫貧工程技術服務隊5個,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1100名,帶動5212戶貧困戶實現抱團發展。
“我們縣的‘富美鄉村’不僅有靠旅游開發發展的什寒村、還有以紅色記憶文化聞名的便文村、民風純樸的合老村……”瓊中旅游委副主任鐘永歡自豪地說,“富美鄉村”不僅成了游客休閑游玩的好去處,更實現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夢想!
“黨建+黨員驛站”邀您“奔格內”
“建設發展村級黨組織,不僅要發揮好它的服務功能,還要融入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戰略格局中。”瓊中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栗太強說,為了促進基層黨建和鄉村旅游有機融合,瓊中縣委提出通過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品牌化助力鄉村旅游的發展戰略,并孵化出一個鮮活的黨建服務品牌——黨員驛站。
2011年9月15日,長征鎮潮村掛起了瓊中首個“黨員驛站”牌子。此后,瓊中各個村黨支部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掛起了這個招牌。在黨員驛站品牌推動下,瓊中“奔格內”鄉村旅游加快了發展步伐。
2017年9月8日,依托黨員驛站黨建服務品牌,瓊中創新開通了966701“黨員驛站”服務熱線,為黨員、群眾、游客提供24小時的黨務信息、旅游信息等多方面咨詢,有效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作用。
瓊中的黨員驛站,讓許多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瓊中的黨員驛站很有特色,不僅為我們提供方便快捷的咨詢服務、露營場地,更是旅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來自三亞的騎行旅游者陳常樂說道。
近年來,瓊中不僅加強基層黨建與發展鄉村旅游相融合,更全力打造黨員驛站黨建服務品牌。
如今,黨員驛站不僅成為了黨員干部活動、服務群眾、農村經濟發展的基層陣地,也是進山游客的旅游客棧,初步形成了基層黨建和鄉村旅游發展融合的服務體系。
2012年以來,瓊中累計投入5000多萬元實現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全覆蓋。截至目前,瓊中共創建農村示范黨支部32個,升級轉化軟弱渙散村黨支部16個,轉化率達84.21%;創新黨建服務品牌,設立黨員驛站100個。
目前,依托黨員驛站品牌,瓊中初步串聯成10條獨具黎苗風情和蘊含紅色記憶的“奔格內”鄉村旅游路線,如塹對村的田園風光、朝參村的自行車慢道、便文村的紅色記憶等,瓊中“奔格內”鄉村旅游品牌大放異彩。近五年來瓊中累計接待游客186萬人次,年均增長23.2%。
“黨建+社會管理”做實民生事業
“這么多年東奔西跑,很難將黨組織的服務和村民的訴求及時傳送,心里空落落的。這回好了,不管到哪兒,隨時隨地都能與黨組織和村民聯系上。”說話的人,是什運鄉什運村網格員王菊連。今年年初,在什運鄉網絡監管員羅愛玲的指導下,王菊連通過打開“社區e通”,成功注冊了個人賬號。“‘社區e通’讓我有了底,內心有了歸屬感。”
為強化網格管理,探索基層黨建工作新方式,什運鄉開通了黨組織服務管理綜合平臺——“社區e通”。通過該平臺,網格員可以隨時隨地將網格區域內居民的公眾訴求和服務需求傳送至鄉里的黨組織,也可以及時為居民提供服務和解決難題,實現將黨建工作綜合平臺建成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堅持‘黨建+社會治理’,把黨旗插在網格上,把支部建在網格中,人在網上走,事在格中辦。”什運鄉黨委書記鄧運周表示。
什運鄉的做法是瓊中加快“黨建+社會管理”建設、推進惠民服務一體化的詮釋。
近年來,瓊中積極探索“黨建+社會管理”發展模式,將“網格員”和村級便民服務站的“代辦員”合二為一,實現村級便民服務站全覆蓋。并充分將農村服務平臺與基層黨組織綜合服務平臺相融合,在為人民服務過程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將黨建工作和服務延伸至各村(居)委會中去,打通了村民辦事難“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瓊中根據各鄉鎮區域戶籍及人口數量把全縣劃分為138個網格,配置網格員148名、網格監管員13名,從而形成了服務“零距離”和便民“零障礙”的新機制,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
建強扶貧隊伍,引領貧困群眾精準脫貧致富
瓊中“黨建+扶貧”惠民生
“黃書記在家嗎?我的山雞最近食量下降了不少,快幫我看看。”10月17日一早,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鴨坡村貧困戶盧傳明便上門討教山雞的飼養問題。他口中的黃書記,正是灣嶺鎮鴨坡村黨支部書記黃弟。作為村里的致富能手,2010年黃弟在群眾的推選下當上村支書。他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牽頭成立蛋用山雞、養蜂、黑棕豬3家專業合作社,帶動270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近年來,瓊中堅持貧困村黨組織帶頭人個個過硬的要求,培養造就一支黨性強、帶富能力強、群眾公認度高的貧困村黨組織書記隊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在各級黨組織的共同努力下,瓊中抓黨建促脫貧成效明顯:2016年瓊中扶貧成效考核綜合評價全省排名第一,得到國務院督導組、省際交叉考核組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44個貧困村脫貧退出31個,脫貧2271戶8943人,剩余303戶1154人。
支部強不強,關鍵靠頭羊。為培養一支黨性強、帶富能力強、群眾公認度高的“雙強一高”的基層黨組織隊伍,瓊中實行“一村一策”,從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復轉軍人、大學生村官等中,精心選拔貧困村黨組織書記,實現44個貧困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百分百“一肩挑”。其中,大中專學歷的占39%,致富能手占64%,外出務工經商返鄉的8人,成為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羊。
此外,瓊中還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深入實施貧困村“領頭雁”和“種子”工程,注重把貧困村青年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貧困村干部、黨組織書記,不斷發展壯大貧困村后備干部隊伍。近年來,瓊中共培養貧困村后備干部313名,發展入黨115名,有105名當選為貧困村干部, 21名當選為貧困村黨組織書記。
長征鎮萬眾村黨支部書記黃茂彬:
不為村民謀福祉就不是好黨員
“用不了多久,這些蠶寶寶就會吐絲,雪白的繭能換回一沓鈔票了。”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長征鎮萬眾村的蠶舍里,一條條肥壯的蠶寶寶爭先恐后地在啃吃桑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茂彬正給家里的蠶寶寶喂食桑葉。
在黃茂彬的眼里,每一條蠶寶寶都是他腰包里的“真金白銀”,他家的兩層小洋樓就是靠種桑養蠶蓋起來的。
“不為村民謀福祉就不是一名好黨員。”這是黃茂彬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早在2009年,瓊中鼓勵村民引進種桑養蠶之時,萬眾村許多村民并不看好這一產業,覺得種桑養蠶就是要將自家的稻田變為桑田,萬一養蠶不成功,全家就得“餓肚子”。
當時,黃茂彬主動站出來說:“要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就必須要發展特色產業,只有產業穩固了,村民才能真正奔小康,身為一名黨員干部,我不帶頭誰帶頭?”
黃茂彬心里頭有一筆明賬,3畝水田一年收獲的稻谷才賺5000元,如果全部用來種桑養蠶,一個月就有5000元的收入,非常可觀。
于是,黃茂彬在自家的稻田里種桑樹養蠶,并不斷學習和提高養蠶技術。收入逐月增加,一年之內就賺了2萬余元,逐漸成為了村里的養蠶專業戶。
黃茂彬說,不能光顧自己富裕,得帶動村民一起。隨即,他走家入戶,想方設法說服村民加入養蠶隊伍。村民看見他賺錢了,也紛紛表示要加入養蠶隊伍。
許多村民自從加入養蠶隊伍,不僅脫了貧,還紛紛蓋起了樣式別致的小洋樓。現如今,萬眾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蠶致富村。截至今年7月底,全村共種植610畝的桑樹,已賣出近5萬斤的蠶繭,獲得近100萬元的經濟收入。
“在黃書記的帶動下,我們全村人都掀起了種桑養蠶熱潮。我們家去年養蠶凈賺了2萬元。”萬眾村村民黃振輝在2016年底喜摘“貧困帽”,現在還蓋起了兩層小洋樓。
據了解,萬眾村2014年8個村小組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通過發展種桑養蠶產業,截至2016年底,該村僅剩14戶貧困戶。黃茂彬信心滿滿地說:“再接再厲,爭取今年讓全村的貧困戶都脫貧。”
?
相關鏈接:
瓊中:托起山區人民幸福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