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星計劃”讓先心病患兒看到希望
重點為我省困難家庭提供救助,首例患兒順利完成手術
10日27日上午,4歲的小姑娘莎莎吃了點東西之后在重癥監護病房里睡得格外香甜。26日晚,經過近3個小時的手術,這個來自瓊海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重獲新生。此刻,她小小的心臟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平穩地為她瘦小的身體供應能量。
莎莎是海南省婦幼保健院聯合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攜手開展的“海星計劃”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公益活動的首例受益患兒。自10月13日“海星計劃”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公益活動啟動以來,已有近60名患兒報名,經過篩查,適合手術的孩子將在海口和上海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不用出島就能實施心臟康復手術。
“海星計劃”救助先心病患兒
10月27日上午,在“海星計劃”公益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項目發布會上,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小兒外科的權威專家以及治療團隊,介紹首例受益患兒小莎莎的手術情況及其他患兒手術籌備情況。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海星計劃”先天性心臟病救助項目是由海南省婦幼保健院與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共同建立,旨在救助0歲~18歲之間,患單純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或簡單法洛氏四聯癥等先心病患兒。項目通過引進上海優質醫療資源,為每位受助患兒提供的公益救助,實施開胸或介入手術,幫助患兒達到或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水平。報名時間從今年的10月13日持續到12月31日,省內及周邊地區0~18歲(含18歲)的小兒和兒童,符合醫保或新農合政策且屬于房缺、室缺、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等需行開胸手術治療者,經篩查,符合微創、介入治療的先心患兒,可實行介入封堵等治療的孩子均可報名。該項目將長期實施,重點為困難家庭提供救助。
先心病連續三年成出生缺陷首因
“孩子情況復雜,如果本地能夠進行手術,我們就不用花錢到島外去做手術了。”來自儋州的一對小夫妻帶著1歲多的兒子來到醫院等待篩查。孩子媽媽告訴記者,當初自己懷上了雙胞胎,一家人高興壞了,可到了懷孕的第6個月,卻檢查出肚子里有一個孩子心臟發育有缺陷,引產危險,加之她不忍扼殺健康孩子的生命,于是她堅持把兩個孩子生了下來。孩子生下來情況比想象中嚴重,一家人只能到島外就醫。醫生告知,需要等孩子到1歲以后進行手術。經過反復折騰,島外就醫的成本讓一家人難以承擔,現在有這樣島內就醫的好機會,她立刻就報了名從儋州趕來,希望能夠為孩子尋得一線生機。
在省內,這樣先天性患兒不在少數。海南省三網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海南省總的出生缺陷發生率是115.69/萬人,其中先天性心臟病居第一順位,發生率28.73/萬人,先天性心臟病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出生缺陷發生的首位原因,2016年監測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中先天性心臟病居第二位。在以往,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有條件進行島外就醫,很多困難家庭只能留在島內等待合適的機會,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尤其是困難家庭的救助始終牽動人心。
培養海南本土醫護團隊
海南省婦幼保健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使更多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及其家庭得到幫助,讓患兒家庭擺脫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手術由上海權威專家和省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共同完成,專家將一對一指導省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通過這樣手把手的指導,培養出一批能夠服務海南本土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醫護團隊。
海南省衛計委醫政處相關負責人稱,希望海南省婦幼保健院通過上海專家團隊的傳幫帶,加強小兒心胸外科建設和人才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為海南省的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提供良好服務,并且帶動其他學科的建設和重點學科帶頭人引進、培訓。同時,注重高危兒隨訪制度,對高危兒建檔管理,定期隨訪,加強管理,提供完整的服務體系。省保健院要完善跨省結算程序,建立異地就診模式,為異地就診兒童提供保障和便捷服務。
記者 李晶晶
(海口網10月30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南啟動“海星計劃”救助先天性心臟病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