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布是有靈魂的,因為一梭一線都傾注了織布人的心血。能讓手織布既好用又好看,這是最讓我開心的事了。”31日,巨鹿縣柳林村村民閆曉娜說。
織一匹布,需要經布、刷布、掏繒等十幾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完成。 馬羚 攝手織布又叫老粗布、老土布,以棉線為原料,用老式織布機手工織就,具有吸汗、透氣、抗靜電多個優點。巨鹿老土布文化源遠流長,織錦刺繡是當地婦女們的主要勞動之一。
閆曉娜2007年大學畢業,2013年為了照顧家中的老人,她放棄大城市里安逸的工作,回到家鄉。就在她思考該找一份怎樣的工作時,她看見了家中落滿灰塵的老式織布機,腦中一個念頭開始萌芽,“用織布機編織土布,把傳統手工藝推向市場”。
說干就干,閆曉娜憑借她十幾歲時學會的織布手藝,重新坐在了織布機上,當起“織女”。
手藝沒問題,但是在織布的樣式上,如何讓土布不“土”、粗布不糙,是閆曉娜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做則已,要做就做最好的。”當閆曉娜有了這個信念后,她開始不斷學習土織布的新知識,采用更復雜的“四匹繒”織布技術,在單調的老布樣中加入當今時尚元素,為每一匹布起上一個動聽的名字,讓土布“面子”好看;所有原料均采用精梳棉,保證織出來的布柔軟舒服,讓土布“里子”好用。
初入手工織布行業的閆曉娜主要在縣內銷售土織布,但是時間長了她發現,縣內市場是有限的,想要擴大銷路,還要走出去。受到朋友圈微商的啟發,閆曉娜開始利用網絡推廣自己的產品,他利用在大城市里工作積累的人脈,加上遍布全國各地的大學同學,很快便建立了線上銷售網絡。憑借土織布過硬的質量和時尚的花色,很快吸引到河北石家莊、唐山以及山西等地客戶,產品供不應求。
隨著產品需求量越來越大,閆曉娜就把村里的婦女組織起來,帶著大家一起致富。“織一匹布,需要經布、刷布、掏繒等十幾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完成。這里的每一匹布,都凝聚了我們的汗水和心血。”織工張紅玉說。
“我負責提供原料,所有人都從我這里拿線,然后回自己家織布,這樣既能保證手織布的質量,又能結合大家的自由時間。”閆曉娜說,“織好布以后,我負責找銷路。”
“以往農閑時候,我們都是打牌消遣,現在可不一樣了,我們有空了就織布,不用出門就能賺錢,一個月下來,少說也要有1000多塊錢的收入。”織工王小娟說。
在巨鹿縣柳林村,每天都活躍著20多位“織女”。她們在飯桌旁、過道里、棗樹下,用老式織布機將一根根紅、藍、白、黃五顏六色的棉線交織在一起,編織成帶有“石榴籽”“梅花”“燈籠花”等圖案的手織布。
“我要在繼承前輩優秀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傳統工藝產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雖然在這里沒有在城市做白領時的光鮮亮麗,但我覺得生活比原來更充實。因為,我能和鄉親們一起編織美麗夢想。”閆曉娜說。(完)
?
相關鏈接:
海南省工商局精準扶貧 帶動陵水農戶致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