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下,一部智能手機、一臺平板電腦就可以“裝”下一整座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的傳統疆域正不斷被“攻城略池”。在此背景下,傳統圖書館紛紛轉戰云服務和移動互聯網終端領域,推開“數字化大門”。
滿眼的二維碼、電子觸摸屏……正成為城市圖書館的“標配”。此外,曾經“只聞書香”的圖書館也不斷疊加休閑、娛樂、培訓等服務,從“書”的空間變成“人”的空間。在不少專家看來,由“靜”轉“動”的圖書館正在不斷轉型中擁抱新生。
融入數字化浪潮 書香與科技味共融
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可將圖書館的電子館藏匯聚于指尖;使用電視圖書館服務終端,就可將圖書館豐富的數字、影像、活動資源搬回家,實現在線資源、影音文獻、讀者互動三位一體聯動……
近年來,為適應讀者的數字閱讀需求,寧波市圖書館加快數字資源采購、數字閱讀平臺搭建、數字閱讀終端整合,實現了網絡圖書館、手機圖書館和電視圖書館三屏合一的數字閱讀終端模式,著力營造“智慧閱讀,無處不在”的現代閱讀環境。
寧波市圖書館館長徐益波透露,目前寧波市圖書館東部新城新館正在加快建設中,計劃明年開館,新館總面積1600平方米,將成為寧波市公共圖書館的中心館、圖書采編配送中心和公共圖書館網絡發展中心。
而在11月2日舉行的寧波市圖書館建館90周年暨“圖書館與城市文化”圖書館館長研討會上,法國魯昂圖書館總館館長克麗絲戴勒·迪皮耶托也表示,在數字化時代,公共圖書館要順應數字化浪潮,開啟閱讀的另一扇天窗。
“法國文化部將圖書館數字化作為政策優先項目,引導地方城市將圖書館數字化作為公共閱讀政策的核心,以此推進圖書館的現代化之路。”克麗絲戴勒·迪皮耶托認為,如今在歐美,讀者群體也越來越少,發展數字圖書館可吸引一批年輕人和殘障人士,讓他們隨心所欲地閱讀。
誠然,在科技浪潮來襲的大環境下,圖書館已進入“數字化時代”,“科技氣息”與紙質“書香”相互交融。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表示,近年來,中國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公立圖書館引入“互聯網+”思維,提供隨時、隨地、隨身的文獻信息服務,將會為圖書館的發展開拓新的天地。
圖為寧波市圖書館建館90周年暨“圖書館與城市文化”圖書館館長研討會 黃友平 攝打造“圖書館+”模式 滿足多元文化需求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圖書館也開始彌補“重藏輕用”、服務理念陳舊等“短板”,從“書”的空間變成“人”的空間。當下,圖書館可以是精致的書房,也可以是“書友會所”或“動感驛站”,它正以溫馨的空間環境、多元的服務內容、豐富的文獻資源、多樣的文化活動,成為城市的“公共文化客廳”。
正如日本上田市圖書館館長山崎幸敏在寧波市圖書館建館90周年暨“圖書館與城市文化”圖書館館長研討會上所說:“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在日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了紙質書,閱讀量也不斷減少。今后圖書館不光要發揮圖書借閱、解讀的場所功能,還應開展更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人們回到圖書館。”
呼應著這樣的變化,諸多公立圖書館開始從單一圖書借閱向多元化文化服務轉變。
寧波市圖書館館長徐益波表示,進入新世紀以來,寧波市圖書館進一步凝聚社會力量,實施零門檻免費開放,先后開放了電視圖書館、流動圖書館、汽車圖書館,街區24小時自主圖書館、閱讀書廳等項目。近年來,寧波市圖書館還先后創建了“天一音樂”、“天一閱讀”、“天一約書”等文化品牌,進一步將圖書館打造成社會教育、教書交流、休閑于一體的公共閱讀文化空間。
韓國順天市繪本圖書館館長羅玉炫介紹,順天市繪本圖書館具有圖書館和美術館功能的復合文化中心,在“繪本學校”讀者可親自體驗繪本制作的活動,還可體驗繪本深入閱讀、木偶戲表演培訓課、藝術繪本課程等,圖書館與讀者的“粘合度”非常高。
除了滿足多元文化需求,圖書館還離不開“開放”、“平等”、“尊重”等關鍵詞。因不拒絕拾荒者入內,杭州圖書館被網民贊為“史上最溫暖圖書館”。杭州圖書館館長褚樹青認為,公共圖書館已成為“新移民”融入城市或社會的入口。
“如今,我們的社會正加速城市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緊盯圖書館在推動閱讀方面的功能,更要幫助不同人群融入城市文化背景和風俗背景當中,使其在信息獲取、知識獲取等各方面得到平等的對待。我想,這也是城市公共圖書館在未來工作中應重點體現和打造的一環。”褚樹青說。
從不斷被“攻城略池”到轉身擁抱“互聯網”,從“藏書樓”變身“城市客廳”……城市公共圖書館在一次次變局中實現轉型發展,成為現代社會中一座座“文化燈塔”,讓書香飄之彌新。(完)
?
相關鏈接:
數字化普惠金融的發展與實踐
人工智能時代的古籍數字化
萬物互聯BOE(京東方)攜手中國移動構建數字化新生態
數字化采集 全方位覆蓋——秀英區召開殘疾人動態更新APP使用培訓班
第一支數字化部隊:從第一到第一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