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西子順村綠樹成蔭。(李鵬 吳磊 攝)
田間地頭聊聊新農村故事
一個溫暖的秋日午后,前大峪村的老人正在日間照料中心悠閑地曬著太陽。(李鵬 攝)無人植保機(錢堃 攝)編者按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社會發展的根基,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礎產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隨著經濟建設逐步加快,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更新,作為農業大市的濟南更是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農田里,糧食豐收;地頭里,貧困戶紛紛摘窮帽。曾經的貧困村,如今漸漸變成人人向往的“美麗鄉村”。
經過這些年,濟南的農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濟南的農業經濟又經歷了什么樣的變遷,貧困戶又有什么脫貧故事?本報記者在象征著收獲的金秋時節來到我市的田間地頭,與農民、農業還有農村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留住“綠水青山”
鄉村也可以如此美麗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提出“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趙大爺已經在平陰縣錦水街道辦事處西子順村生活了50余年,他感慨地說:“家鄉變化真大,做夢都沒想過俺村能變得這么好!多虧了董書記啊!”他所說的“董書記”,就是2017年以前擔任該村“第一書記”的董偉。作為濟南市林業局的工作人員,董偉深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正含義,而他也走出了一條“林業特色”的鄉村扶貧之路。
董偉說:“想要把西子順村建設好,要利用縣里和街道的政策,發揮幫扶單位優勢,從‘清理臟亂’入手,先把綠化搞好再說!”
10月24日,記者在西子順村看到,村民家門口的“自留地”不見糧食、蔬果的身影,全部被綠植“霸占”。村道兩邊全部是大葉女貞、國槐,還有櫻花,誰能想到這是貧困村,分明就是一座旅游村。據了解,董偉與村兩委的干部們對村莊進行了大改造:組織機械人工,對村莊內外所有垃圾進行了徹底清理,對村中心150米的排水溝進行了整修;對街道兩側和主要節點進行了綠化美化,先后種植各類苗木4500余株;鋪設路沿石1100米;整合市交通委、市林業局項目資金,對村莊尚未硬化的街巷實施了全面硬化,共完成道路硬化總長度1900米;完成了村南山生產路硬化400米。目前全村已經基本實現了水泥硬化路面戶戶通,方便了村民群眾出行。為解決村民夜間進出安全照明問題,安裝了40瓦LED路燈25盞。建設村南口健身小廣場300平方米;利用村集體一處閑置空地,投資40萬元,建設了2000平方米的健身小游園1處……
針對貧困戶,董偉與村“兩委”商議,將西子順村4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項目實施方案進行了細化,先是為36戶貧困戶栽植了50余畝優質核桃苗木,再鋪設村南機井供水管道1000余米,實現了坡耕地機井灌溉配套。最后追加一條“平穩方案”:為8戶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27千瓦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確保他們有收入。目前,西子順村產業扶貧項目已經全部完成,核桃成活率在90%以上,光伏發電項目已經使貧困戶獲得收益。
“‘蛻變’!絕對是‘蛻變’!”看到記者采訪,“驢友”黃先生湊上前來如是說。“我還以為走錯路了,這哪是印象中的鄉村啊,簡直就是小花園呢!”他說,他會再“招募”一些同行者,大家相約來村里看一看、走一走,共同享受“美麗鄉村的新鮮空氣”。
“要響應黨的號召,一定把青山綠水留下,給子孫后代留足生存空間,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董偉如是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