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深邃思考的重要成果,彰顯了對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深刻認識。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必須貫徹“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要按照十九大報告的部署,一方面,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強化對大氣、水和土壤等污染防治和管控,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落實減排國家承諾。另一方面,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把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讓制度成為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從“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第二個百年兩個階段奮斗目標中,每個時間點都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明確要求,這既是新征程上的目標和航向,也是新時代的使命和責任。全省各地區各部門要把堅持綠色發展作為毫不動搖的理念,把環境保護作為重大民生實事,以切實有效的新思路、新舉措,打造“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亮麗風景,建設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廣東貢獻。
?
相關鏈接:
評論:人工智能,是機器貓還是終結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