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來自中國香港的留學生申玉中(右一)與寄宿家庭房東一家共進晚餐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留學生——留學新觀察之二
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走出國門,他們遠赴重洋,帶著求知欲與好奇心,走進課堂,融入當地,展現個性與風采,那么,在外國人眼中,這些新時代的中國留學生有什么樣的新變化,呈現出什么樣的新特征?
從抱團到融入
“抱團、略顯孤僻”是以往一些國外師生眼中中國留學生的一大特點,中國學生似乎更喜歡小范圍地與中國或亞洲其他國家的學生交流,呆在自己的圈子中。
在紐約大學史丹赫學院的助理教授程華宇看來,近些年,許多華裔學生都在很努力地走出舒適圈、融入校園,“他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多半是,‘如何才能交到美國朋友’。”
在半月談記者和中國留學生的交談中,他們大多表示課余時間會花很大的精力“學習”美國的流行文化,比如看高人氣的脫口秀,來填補自身知識的盲區。而在學校舉行的一系列幫助學生熟悉環境的社交活動中,中國學生都會積極參與。
“我待在寄宿家庭,經常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在悉尼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申玉中這樣形容他在澳大利亞的“新家”。
第一次在國外生活,申玉中選擇寄宿在單親媽媽米麗·弗朗的家里。見到半月談記者時,申玉中穿著黑色的“皮卡丘”文化衫,這是弗朗的孩子們送給他的圣誕禮物。
弗朗一邊與申玉中準備著午飯,一邊對半月談記者說,留學生應該嘗試與寄宿家庭共同生活,這樣可以學到很多文化層面的東西。
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寄宿澳大利亞家庭的留學生人數增長了20%,這成了留學生追求與澳大利亞文化互動的獨特有效的方式。
從害羞到張揚
就中國學生個體來講,他們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則經歷了從害羞到張揚的變化。
謝菲爾德大學數學博士、英國學生兼助教愛德華·皮爾斯對半月談記者說,在以往的印象中,中國留學生因為害怕犯錯,在課堂討論和意見表達環節不夠積極。他們中的很多顯得害羞,不愿在課上與老師多互動,也不擅長在一大群人面前表達觀點。這一方面可能受限于英語能力,也有可能是因為文化差異。
不過,近些年他發現,隨著校方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改進,強化了小組合作項目,中國學生的表現越來越活躍,與外國學生的合作也越來越融洽。特別在中英角活動中,不少中國學生敢于表達和展示自我,令人印象深刻。
對于這一點,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預備班教授英語的老師詹姆斯·道森也有同感,過去,他總為班上的中國學生不能大聲表達和參與課堂討論而擔心。直到他找到了激勵中國學生的好辦法——讓大家介紹各自家鄉的美食和飲食文化。“有個來自湖北武漢的學生,說起家鄉的熱干面就滔滔不絕。”道森說,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和越來越開放,中國留學生也越來越自信了。
更加勤奮刻苦
如果說大膽融入,敢于表達是中國留學生新的變化,那么,在不少教授和學生眼中,中國學生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從來都沒有變,那就是勤奮刻苦。隨著競爭的加劇,不少中國留學生更加勤奮刻苦了。
美國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新聞與傳播學院是全球新聞傳播學的頂尖學府,負責國際學生招生的教授本·李說,最近幾年,該學院最終錄取的中國學生人數幾乎超過總招考人數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中國學生總體而言都很優秀,成績突出,學習能力強。”
2015年,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系的一份畢業生名單在網上曝光后引發熱議,在名單上的231名畢業生中,中國留學生多達190人。一些美國媒體驚呼,中國學生已經“攻占”了各大名校的統計學系。南卡羅來納大學統計學教授蒂姆·漢森說:“中國學生在申請專業時提供的數學成績令人驚嘆,不少學生的水準已經遠遠超出了美國本土的學生。”
對中國學生的勤奮刻苦,美國圣母大學教務處負責人托馬斯·布里什感受非常強烈。他說,剛來美國時,中國留學生的英語聽力和口語整體不算出色,但經過一個學期后,很多人開始進入全班最優秀學生之列。在他看來,中國學生進步很快有兩個原因:首先,他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其次,他們善于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楊同學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說,“很多中國學生把業余時間都用在兩個L上,一個是圖書館(Library),另一個是實驗室(Labs)。”
這種在學習上的上進心有時候也會體現在工作和生活中。來自河南的中國留學生喬伊思就讀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她用4年時間完成了正常需要6年讀完的本碩連讀學業。此外,她還經常參加校外實習項目,她工作的廣告公司老板邁克爾說,喬伊思的吃苦耐勞和強烈的上進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員工,聰明、紀律性強,希望她畢業后能到我的公司來工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