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達百萬億級別的資管業務迎來了統一的監管框架和標準。上周末,央行等五部門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業內人士表示,《指導意見》是我國資管領域有史以來最全面、最系統的綱領性文件,從長期來看,整個資管行業“大躍進”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資管業務迎來更為嚴格和統一的監管,在規模增速放緩的同時,質量會得到提升。
我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規模近年來不斷攀升。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余額為1.7萬億元。金融機構資管業務規模總計已達102.1萬億元。
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資管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
《指導意見》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同類資管業務做出一致性規定,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監管套利空間,為資管業務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與此同時,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重點針對資管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桿不清、監管套利、剛性兌付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準規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文件旨在推動大資管行業回歸“代客理財”本源,避免資管業務淪為變相的信貸業務,以減少影子銀行風險。
在打破剛性兌付方面,《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明晰風險,同時改變投資收益超額留存的做法,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應全部給予投資者,讓投資者盡享收益。《指導意見》還對剛性兌付的機構分別提出懲戒措施:存款類持牌金融機構足額補繳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對非存款類持牌金融機構實施罰款等行政處罰。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隨著非保本理財明確表外化、凈值化,未來將轉變為純粹的資管產品,考慮到轉型調整需要一定時間,短期內理財發行規模可能會出現一定收縮。但從中長期看,隨著國民財富存量的持續提高,對多元化投資渠道的需求,仍會為資產管理行業提供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指導意見》明確,應當控制資管產品的杠桿水平。資管產品的杠桿分為兩類,一類是負債杠桿,即產品募集后,通過拆借、質押回購等負債行為,增加投資杠桿;一類是分級杠桿,即對產品進行優先、劣后的份額分級。而持有人以所持資管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或者以債務資金購買資管產品的加杠桿行為也需要關注。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表示,《指導意見》按資管產品的類別設定了資管產品的統一負債上限,限制了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過度杠桿的沖動,有效約束了資產管理產品的杠桿率。在統一負債上限下,金融機構發行資管產品的空間將有較大幅度的壓縮,但更有利于保障資管產品的兌付能力。中融信托常務副總裁游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就目前來看,《指導意見》中對杠桿水平的限制對持牌金融機構的影響不會太大,但對非持牌金融機構將會形成正面約束。
此外,《指導意見》還從嚴規范產品嵌套和通道業務,明確資管產品可以投資一層資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投資其他資管產品(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并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另外,從投資端加強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避免資管產品的風險傳染至缺乏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防范金融風險過度擴散。
徐承遠表示,《指導意見》是我國資管領域有史以來最全面、最系統的綱領性文件,其正式實施將有利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的規范發展、降低金融體系的杠桿水平、提升金融機構整體抗風險能力和增強金融體系穩健性,意義深遠。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團隊發布報告稱,從長期來看,整個資管行業“大躍進”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資管業務將面對更嚴格的風控要求,其規模增速放緩的同時,質量會得到提升。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擔憂,新規短期內可能會對資管業務造成巨大沖擊。對此,恒豐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主任吳琦表示,《指導意見》特別強調堅持積極穩妥審慎推進,堅持防范風險與有序規范相結合,充分考慮市場承受能力,把握好工作的次序、節奏、力度,加強市場溝通,有效引導市場預期。另外,《指導意見》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過渡期到2019年6月30日,給市場留出了較長的調整時間,確保平穩過渡。
?
?
相關鏈接: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華夏銀行與首都經濟發展同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