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地里的莊稼需要施多少肥,只需發條手機短信就可以知曉;水稻有了病蟲害,只需手機拍照上傳到云平臺,附近的社會農業服務組織就會“搶單”處理;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實現了對農作物育種、生產、繁殖的精確化管理;循環農業讓農業面源排放為零……在江蘇,新科技讓農業變得越來越綠色,越來越高效。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江蘇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綠色農業現代農業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11-29 09:15

      江蘇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綠色農業現代農業

      水稻有了病蟲害 拍照上傳找專家

      地里的莊稼需要施多少肥,只需發條手機短信就可以知曉;水稻有了病蟲害,只需手機拍照上傳到云平臺,附近的社會農業服務組織就會“搶單”處理;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實現了對農作物育種、生產、繁殖的精確化管理;循環農業讓農業面源排放為零……在江蘇,新科技讓農業變得越來越綠色,越來越高效。

      2016年,江蘇農業增加值達到4323.5億元,居全國第三;外向型農業成績顯著,2016年農產品進出口額達到154.8億美元;“十二五”以來,江蘇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18個,寧粳4號等19個水稻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數量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總數的1/6;在農業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系統集成方面,累計創新集成農業新技術683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703件,居全國第二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始終堅持‘三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秉承綠色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大步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楊岳說。

      生態優先 綠水青山能生金

      揚州市邗江區公道鎮河東村的徐大中種了600畝地,用的是配方肥,一畝田不僅能節約肥料成本30到50元,每畝稻還能增收20到30斤,僅此一項算下來年可增收6萬多元。這個配方肥是江蘇省耕地質量管理數據中心基于土壤成分大數據配制的。

      在江蘇省耕地質量管理數據中心的數據庫里,每塊地都有一張“飲食卡”。記者看到,根據屏幕上出現的江蘇省行政區域圖,用手指觸按相應按鈕,不斷放大地圖,屏幕會顯示出所在村莊的衛星照片。然后點擊對應的田地,根據之前留存的土壤數據,屏幕上就會出現對應的“飲食卡”——施肥方案推薦卡。從推薦卡中,農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土壤成分、氮磷鉀含量、目標產量以及施肥方案等。

      江蘇省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的專家殷廣德說,如何合理施肥,是發展現代綠色農業的關鍵。江蘇省通過信息化來解決這個問題。揚州市耕地質量保護站副站長李文西說,測土配方施肥減輕了由于濫施化肥、肥料流失所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既提升了耕地地力,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在蘇州市吳江區松陵鎮新營村的東之田木農業生態園里,循環農業成為新的生產方式。記者看到,每塊田頭都有一個厭氧發酵池,他們把每年幾千噸的固體排泄物收集起來,經過發酵轉化為富含有益菌的肥料,再撒播到果林里;而液體排泄物進入沼氣池經過生化反應后,通過鋪設在地表的密布小孔的細管為果林提供有機肥;通過林下種草和生態溝渠建設,有效攔截農田排水中的氮磷,再經人工濕地凈化后存儲于蓄水池,用于農田灌溉。負責人任伯民說,循環系統的應用,讓生態園的成本大大降低,但產出卻一路上漲。“如今,140多畝的生態園畝均產值達3.4萬元。”

      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水稻螟蟲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后,平均減少用藥1.5次;蘇南水蜜桃害蟲迷向技術應用后,平均減少果園用藥3—4次;在句容草莓基地示范應用“以螨治螨”技術,保證了鮮果食用安全,吸引了眾多市民客商采購,鮮果采摘價格每斤增加10元以上。

      科技支撐 種田可以很智能

      11月10日,首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在蘇州舉辦。走進“雙新雙創”博覽會江蘇展區,“常熟董浜萬畝智慧節水灌溉”微縮模型格外引人注目:智能大棚里,農作物得到精心呵護,告別了看天種田的難題。董浜鎮基于物聯網技術建立的節水灌溉泵站已達112組,覆蓋4萬畝蔬菜和1萬畝水稻田。“5個人就可以管理5萬畝!”董浜鎮副鎮長王志豐說,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實現了對農作物育種、生產、繁殖的精確化管理,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畝均增收1000元。

      “江蘇全省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面積占比超14%,節本增效效果顯著。”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徐茂介紹,江蘇省已創建省部級智能農業示范基地55個,推動物聯網技術在農業各領域加快推廣應用,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高標準建設了一批智能溫室大棚,實時監測調控光、溫、水、肥、氣等環境因子,廣泛應用水肥一體化自動噴滴灌,積極推廣植物播種、間苗、移栽、分級智能化系統,大幅減少勞動用工,產量和效益提高10%以上。

      江蘇省還研發了水稻、小麥播前栽培方案精確設計技術及決策系統、作物長勢實時監測與精確診斷技術和感知設備、作物產量和品質指標的精確預測技術等,在一批產糧大縣推廣應用,減少農藥、化肥投入10%以上,畝均增產5%—10%。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吳沛良介紹,去年全省農業增加值4326億元,糧食總產693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76萬元,農業現代化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江蘇作為人多地少的省份,以全國約1%的國土面積“養活”了近8000萬人口、產出了全國6.8%的農業增加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農業科技進步。他介紹,2016年,江蘇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6.2%,居全國第一,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記者王偉健)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開創“眾人模式”帶動萬人從業 西馮村一棵小草催生大眾產業
    江蘇女排大逆轉復仇遼寧 蔡斌一招激活張常寧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江蘇北京上海排名靠前
    江蘇蘇州建立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體系

    ?

    相關鏈接:
    江蘇蘇州建立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體系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江蘇北京上海排名靠前
    江蘇女排大逆轉復仇遼寧 蔡斌一招激活張常寧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開創“眾人模式”帶動萬人從業 西馮村一棵小草催生大眾產業
    [來源:王偉健] [作者:楊婷] [編輯:陳曉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