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名故事系列報道3
編者按
一個地名、一份鄉愁。沉淀在地名中的故事,正是窺探當地歷史文化的萬花筒……城市變遷的步履匆匆,街道面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老街的文化積淀卻如陳年佳釀,歷久彌新,韻味正濃。關于老街的故事,你一定好奇。那么,就跟著記者的腳步,一起探訪老街的前世今生、地名淵源。
復興街騎樓。
復興街騎樓。
在海南西部重鎮——儋州,有這么一條老街,可與海口騎樓老街相“媲美”,街道是青石板鋪砌而成,兩旁的騎樓建筑群古色古香。在海南西部,這樣的騎樓老街并不多見。它便是來自中和古鎮的老街——復興街。近百年的復興老街,如今商鋪仍舊鱗次櫛比。而這條始建于1923年的老街,沉淀著些許往事。
千年古鎮街道寄托鄉人期望
中和鎮,是海南西部的古鎮,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隋朝的冼夫人“親披甲,乘介馬,張錦傘,領轂騎”到海南巡撫,在此留下足跡;宋代蘇東坡謫居儋州,與老書生在此“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看到“屠沽紛然”。對于儋州人來說,家鄉的驕傲和繁華閃耀在史冊中。
街上,世代在此經營的市民李可貞說,老街是在1920年中和鎮一場大火后,由當時的政府規劃建設起來的,始建于1923年,逃難回來的鄉人,在廢墟上重新規劃家園,于是有了這條“復興街”,街道的命名寄托著鄉人的期望。
復興街街景。
風景如畫
騎樓建筑灰雕惟妙惟肖
漫步老街,仿佛觸摸歷史脈絡。整條街道石板鋪路,兩側均為騎樓建筑,且整條街上的騎樓第一層高度都是統一的,當地人稱“一線街”。
街道兩旁的騎樓采用南洋建筑風格,體現中西合璧的特色。騎樓上的灰雕圖案十分精美,尤其以鏤空紋樣灰雕居多。臨街建筑立面圖案豐富多彩,騎樓外墻還保留著當年商號的“招牌”,如“保生堂”、“成記棧”等。現存的灰雕以松、鶴、麒麟、八卦等中國傳統圖案和紋樣為主。窗戶多用西式造型,線條正方,花紋簡練。騎樓的廊柱呈四方體。這般美景,猶如行走在一幅秀麗的風景畫中。
商鋪林立
解放前曾是儋州經濟中心
“廣祥隆”、“廣生號”、“成記棧”、“大裕昌”……這些老商鋪,至今依舊存在。他們傳承的手工藝,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故事。
復興街是十分繁華的商業街。據民國《儋縣志》記載:“城民于民十二(即1923年)陸續恢復宅舍、商店、廟宇,已達十之七八。商店共一百六十間左右,商業較前尤盛。”沿街滿是商店、藥店、銀器店、鑲牙店、照相館、飲食店。鋪號鐫刻在騎樓外立面上。鋪號的書體千姿百態。一街的鋪號薈萃百種書法藝術,它們究竟出自哪幾位書法家之手,已無法考查。
自小在老街長大的張和林告訴記者,他記憶中最難忘的,便是隔天一次的“市日”:這天,四面八方的村民挑著自家生產的稻谷、番薯、花生、綠豆、黃豆、芝麻、蔗糖等,沿街擺賣。賣貨的,購物的,討價還價的,交匯成一首集市交響曲,好不熱鬧。
張和林介紹,銀器店、鑲牙店也是復興街的一個亮點。如今盡管各大醫院牙科設備先進,但是各地牙病者還紛紛慕名來鑲牙,可見大家對這一手藝的認可。老街上,湯師傅的銀器加工手藝遠近聞名,兒女滿月、老人過壽、婚娶,總少不了要到這里來挑選漂亮的銀器。
文物保護
騎樓老街正被修復
然而,在歷史的沉浮中,老街也曾遭到些“變故”。改革開放,復興街的居民錢袋鼓起來,已不滿足居住“舊房”。古鎮人開始向往都市人的生活,有人悄悄地拆了騎樓,改建成時髦的樓房。城市化的進展中,老街的歷史該如何保存,亦成了面臨的迫切問題。
目前,“創新古鎮保護和旅游產業發展,把中和鎮打造成全國文化旅游名鎮”,成了儋州市打出的搶救騎樓老街的一記重拳。這無疑像春雨滋潤干枯的田野,給關注保護古鎮騎樓的人們帶來希望。目前,政府正在對復興街進行全面的保護與修復。人們期盼看到的復興老街景,將指日可待。
(注:海南地名故事系列報道資料來源:海南省民政廳、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海南省電影家電視藝術家協會)
?
?
相關鏈接:
鼓勵推介傳統工藝品 海口騎樓老街將建傳統工藝傳習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