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建議海口城市更新工作: 用本土特色展現海口魅力
?
▲西海岸帶狀公園,綠草茵茵椰樹成林。 記者吳祝好 攝
海口網11月30日消息(記者 陳延鵬)“古建筑的修復應該與歷史契合,尤其要注重本地文化特色發掘。”“海口應該建立樹種規劃,通過本地樹本地草表現這座城市的地方特色。”29日上午,前來海口調研指導城市更新工作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孫大章和北京市園林局原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樹林接受本報專訪時,不約而同地將本地特色作為分析重點,分別對海口歷史文化傳承和城市綠化提出寶貴建議。
遵循百姓記憶找回歷史感
孫大章表示,通過幾天的考察,他相繼了解及走訪了海口明昌塔、丘浚故居、五公祠等多個名勝古跡,他認為海口的歷史文化傳承做得很好,若對已經損毀的一些歷史建筑予以修復和發掘,將更能為這座城市增添一份歷史文化的厚重感。
孫大章表示,相比一些大城市,海口傳統建筑不是很多,如果能把百姓記憶里的建筑恢復起來,會起到很好的文化傳承效果,也能更好地把海口文化特色發揚下去。
“如果修復明昌塔,應該按原來的風格修復,這樣才有歷史感。”孫大章認為,明昌塔在古代很可能是海口的一個城市標志,因為周圍都是小平房,唯獨明昌塔30多米高。
“在塔周圍應該有一些附屬建筑跟塔相呼應,形成一個建筑群體。”孫大章介紹,明昌塔是為振興一代文風而建的文風塔,號召地方發展教育,而過去的文風塔旁邊通常會有文昌閣(又叫魁星閣),還有三賢祠也可以作為附屬建筑,這些建筑能把塔的文化內涵擴展開來,并能通過這些建筑充實展示內容。
孫大章介紹,一般的文風塔都是可上下的, 明昌塔也肯定是樓閣式塔,復建時,里面的結構可以參照內地很多塔,從而找到一個恰當的結構方式來建。塔的選址也十分講究,文風塔通常建在道路或河道交匯的地方、重要碼頭的旁邊以及村子的高處,通常選址在上水口,因為水流的上方是地勢較高的地方。所以選擇明昌塔的位置要考慮視線,大家都能看到才能體現塔的價值。
發掘老建筑展現年代特色
孫大章認為,歷史痕跡通常是文化名城的一部分。從目前看,海口的文化傳承工作還可以做得更好,如丘浚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百姓并不是很感興趣,因為作為非專業人士的百姓不會去深入研究,事實上,作為一個600多年前的老建筑,丘浚故居跟現在的房子完全不一樣,它的存在代表的是歷史變化的過程。
“所以文化傳承工作要讓百姓了解后,才會引起大家的興趣。”孫大章舉例說,近期故宮展出了《千里江山圖》,很多人沒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但經過宣傳以后,再次展出時人山人海,因為該圖是受過宋徽宗的指導畫的。“文化內容講清楚后,百姓就愿意了解,百姓就感興趣了,也間接地傳承了文化。”
提及對海口古跡修復的建議,孫大章多次強調地方文化特色的發掘。他說,丘浚故居的修復要照著原來的樣子,材料、工藝、外觀形式不能變,因為歷史文化包含了歷史在內。
名勝建筑則不一定很老,也許經過多次的歷史翻修,如五公祠,其名氣本身不在建筑物上,而在于五公,他們的文化價值帶給建筑名氣,所以修復的時候要按照海南的風格來修,關鍵問題在于海南的風格是什么樣的,在此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
此外,孫大章表示:海口的鳳翔濕地公園建設得非常好,公園里也可考慮配備一些小建筑,比如亭閣和座椅等服務型建筑,這些設施的體現形式要能反映海口的特色,反映地方文化。
本地樹本地草大展海南風采
“這是我第4次來海南,相比30年前,海口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座城市滿目青翠,綠化面貌非常好。”張樹林對海口的城市面貌給予高度評價,尤其是椰樹和大葉油草等本地樹本地草的種植,她認為非常具有海南特色。
張樹林表示,本地樹本地草的觀念,就是很早以前就提出過適地適樹的觀念,但近年來這一觀念發生很多變化,有的城市在做綠化的時候,覺得另外一個城市的植物很美,然后就搬過來,然而植物是有一定的適應范圍的,強行搬過來,可能活一年兩年就會死掉,所以海口本地樹本地草的舉措應該大力提倡。
張樹林從本地新聞上看到,海口宣傳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做得非常好,她認為,宣傳生態方面的作用符合十九大精神和國家城市發展的方向,過去的公園和道路上的綠地,把美觀的效果放在首要地位,但從今天看來已是本末倒置。“應該首先考慮生態功能,其次才是美觀,所以不能亂種樹,怎么選擇適合當地樹種首先要觀察哪些樹能適合,證明其能適應這里的生長環境。”
建議海口制定樹種規劃
張樹林說,第一次來海口時,椰樹就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把椰樹定為這座城市的特色樹種和骨干樹種非常正確,現在提倡植物的多功能性,種樹不僅僅為了美觀或者是生態美觀,還要考慮經濟價值,椰樹是具有多種功能的植物,椰果、樹皮都有經濟價值,所以椰子是非常寶貴的植物,而且在海口生長這么好,柔韌度又能抵抗臺風,很適合這座城市。
“海口把大葉油草作為地被的選擇也非常正確,因為大葉油草也是多功能植物,又是很好的草坪,適合本地生長,耐粗放管理。”張樹林表示,城市發展到今天,不能只追求唯美主義,要把生態經濟和美觀融合在一起,只有尋找這樣的植物材料才是最佳選擇。
通過走訪觀察,張樹林看到海口街道的中央隔離帶種植很多椰子樹,可以給司機一個很好的視線。她認為,這種通透感更能展現城市之美。另外,道路兩側的植被可以遮擋密一點,并呈現前后層次,但有些地方又絕對不能密集種植,比如海邊,要體現出通透的感覺,要能看到海,“有的地方要擋,有的地方要放開,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這座城市的外貌。”
“海口大的國際化骨架已經形成了,各方面建設相對完善,我建議可以借助城市更新的機遇,進一步完善綠地系統規劃,從而成形成網格規劃,綠地系統規劃之下還要制定樹種規劃, 什么樹種適合海口、適合什么樣地段、沿海地段種什么、地勢比較低的地方種什么等等,都要規定下來。”張樹林表示,一個城市要有本地的特色樹種,讓人看樹就能看出城市的特色,建筑有地方特色,植物也能表現地方特色。
?
相關鏈接:
海口:城在園中人在景中 市民暢游綠色空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