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遠不近在七里 千古流芳仙人峒
▲仙人峒旁的道博龍湖風景優美。
海口網11月30日消息(記者 梁冰)“水清、岸綠、景美、民樂”,今年以來,海口加大治理力度,美舍河再現昔日美貌。在美舍河濕地公園,市民和游客三五成群,或自在漫步,或小憩駐足,處處洋溢著祥和美好。鳳翔濕地公園旁的道博龍湖上,偶有白鷺掠過湖面,泛起一陣漣漪。海口邁瀛村村民們時常開玩笑稱它們“驚擾了不遠處的‘仙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道博龍湖旁,有著一處歷史悠久的“仙人峒”。
前一陣子,位于邁瀛村境內的仙人峒前,經常能見到考古學家們忙碌的身影。記者了解到,大約幾個月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口市文物局等有關單位聯合開展了對仙人峒的考古發掘工作,日前,考古工作告一段落,有關仙人峒的故事也由此一一向世人娓娓道來。
神秘仙人峒揭開面紗
邁瀛村仙人峒在《瓊山縣志》標示的巷屹山最高點的下方,位于海口市鳳翔路南邊約300米處,地處邁瀛村的北邊,道博龍湖的東邊。清人李調元《南越筆記》里有關于一處為“紫霞洞”景點的記載:“瓊州治南二里蒼屹山之北有紫霞洞。洞口一石版題曰:遠七里,近七里,不遠不近七里。壁間復有盤龍屈曲,自何起伏八篆書。郡人產子者,多鐫名石上,以朱涂之,謂可得長命云。”也因此,有不少后人認為,紫霞洞即仙人峒,對此,海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原副教授、從小生長在邁瀛村的村民李列山表示,仙人峒并非紫霞洞,邁瀛村境內確有紫霞洞,但并非與仙人峒為同一處。
在李列山的帶領下,記者穿過邁瀛村的羊腸小道,來到了一處豁然開朗之地,平地上,瓜果蔬菜長勢喜人。仙人峒就坐落在李列山家的屋后,不時還有村民在此作業。現場,考古警示牌立在一邊,因為考古需要,工作人員把峒口前的幾十平方米平地下挖成凹地,石壁的氧化程度展示了原本地面的高度,可見光挖掘工作就是一項不小的工程。仙人峒附近,除了村民的菜園之外的地方,雜草叢生,碎石遍地。為了防止附近的孩童誤入峒中,考古人員還用網布把峒口遮蓋起來。
李列山介紹,仙人峒中有巨巖陡壁構成一間龐大的石室,根據祖輩的口口相傳,石室內還有天然石床、石凳。石床旁邊有一石平如板,上刻著:“遠七里,近七里,不遠不近在七里”的偈語,但是究竟說的是什么,千百年來,歷代無數人為此而絞盡腦汁,始終無人能猜透這句偈語的真正所指。邁瀛村的村民告訴記者,或許這與古代的藏寶圖有關,又或者是一處風水寶地的所在,但也都無從考證。“以仙人峒為龍頭,蒼屹山向東蜿蜒到現在海南省老干部療養院附近,另一脈向西延伸,經過石塔村北邊到大樣村附近,兩個方向都大約七里。”李列山認為,這可能是“遠七里,近七里,不遠不近在七里”的真正含義。
“仙人峒最有價值的,是這幾個大字。”順著李列山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石室仙蹤”幾個大字,盡管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洗禮,但依舊清晰可見。字體較小的上下額題名已模糊不清,因為沒有攀巖的條件,難以辨識字樣。李列山告訴記者,石壁上刻著的,有“萬歷庚戌春”、“溫陵鄧鐘書”等字樣,由此可以推斷,此石刻應為明萬歷年間廣東瓊崖副總兵鄧鐘所刻,時間為明萬歷三十八年,即1610年。另一處石刻位于石壁左上角,為豎款“瀛惠庵此界”五個大字。瀛惠庵是鄧鐘在峒前創建,今日已無跡可尋。此外,石壁上還有大量排列整齊的鈐章式人名題刻:“陳石佑、余石保、何石生、李石成……”為仙人峒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關于這些石刻人名的說法,海口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科科長藍春寶說:“可能是祈福之意,祈求神靈庇佑平安吧。”據他猜測,這是當地人向仙人峒祈子或祈求像石頭一樣平穩長命的當地風俗或遠古石崇拜的延續。而石壁上豎刻著的“瀛惠庵此界”五個大字,也有一番爭議。李列山告訴記者,他認為,此處的“此”應為“北”字,之所以有這種判斷,是因為曾經還出現過另外一塊與之對應的“瀛惠庵南界”的石碑,村里不少人都曾見到過,但是因為年代久遠,該石碑早已不知所蹤。李列山說,“瀛惠庵”的遺址就在仙人峒前,也就是因為考古而下挖的這一方凹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