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被認為是破解“垃圾圍城”困局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各個城市在積極倡導并推進的管理舉措。
在11月30日廈門舉行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說,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基本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公共機構普遍實行垃圾分類,作為先行先試的46個城市要初步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35年,各城市全面建立垃圾分類制度。
今年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目標、垃圾分類的類別、激勵機制等內容,46個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其實早在2000年,全國就確定了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十幾年過去了,一些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還停留在起點。可以說,分類倡議年年有,分類成效卻并不佳。如何讓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依然是一個難題。
從目前的推進現狀看,大街小巷上的垃圾桶基本都標貼了“可回收”、“不可回收”、“廚余垃圾”等字樣,民眾對于垃圾應該分類投擲的意識已經形成。但值得樂觀的現實或許也就止于此。
拿一袋垃圾下樓,面對幾個垃圾桶,更多的居民并不清楚哪些垃圾屬于可回收、哪些屬于不可回收。居家生活也很少有人去按照分類標準將垃圾分門別類的收納并投擲。最后常見的結果便是所有垃圾裝進一個袋子,隨機放置進一個垃圾桶內。從這個意義而言,每個居民區樓下設置的分類垃圾桶幾乎形同虛設。縱使居民按照標準分類投擲,最后垃圾車卻將所有的垃圾全部裝進一輛車運走處理。這意味著居民之前的分類工作失去了意義。
可以說,民眾分類意識的不足、分類知識的欠缺以及當前垃圾桶上分類標識的模糊和整個垃圾分類回收鏈條的不完整,都造成了垃圾分類難以真正推進。正如網民所指出的:有時候,一個智能垃圾箱,不如一張寫清楚垃圾類別的便民貼、一套詳盡的垃圾分類標準、一個清晰注明垃圾類別的包裝、一堂學習垃圾分類的“開學第一課”。在新華網推出的網絡調查《垃圾分類,今天你做到了嗎?》中,對于人們為什么不按照分類處理垃圾的原因分析上,“有環保意識,但垃圾分類知識缺乏”位居首位,“有環保意識,但沒有相關硬件設施(如沒有分類垃圾桶)”緊隨其后。
由此可見,垃圾分類工作,絕不僅僅是在街邊、小區內放置幾個標有分類字樣的垃圾桶便萬事大吉。垃圾分類應進課堂,讓孩子們從小熟知這方面的知識;垃圾分類也應進社區,讓居民知曉具體的分類標準和規范。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借鑒別國的做法。在日本,相關部門會對怎么扔垃圾、何時扔垃圾、到哪里扔垃圾等問題做極詳細的廣而告之。一些地方,扔一個塑料瓶至少要分三步:去瓶蓋兒,去商標包裝紙,投入“資源垃圾”箱。日本人處理垃圾分類之細由此可見一斑。由于進行了嚴格分類,最終需要焚燒的垃圾只有一些干性垃圾。所以日本的垃圾焚燒廠不僅不臟不臭,很多廠區做完大量綠化后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筑,吸引游客前往參觀。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從每一處細節入手,給垃圾分類工作一個切切實實的突破口,也給“變廢為寶”一個真實的可能性。
?
?
?
相關鏈接:
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名單出爐 海口市生態環保局入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