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助殘自強自立
小小洗衣社有愛有夢
●海航有家“特殊”的洗衣社聚集30多名追夢的殘障人士
●他們起初接不到幾件衣服常常把衣服洗壞被客人投訴
●現在回頭客越來越多工資上漲體會到“養家”的幸福
“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十九大報告中,首次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兩個“有所”。在海口國興大道海航大廈負一層車庫的一處角落,李育文從報紙上十九大報告解讀文章中,讀懂了這一信息點。作為一名從事助殘公益項目的工作人員,李育文看到了殘障人士過上美好生活的希望,也看到了助殘扶殘大有作為的將來。
李育文從事的助殘公益項目是一家洗衣店。“這家洗衣店最大的不同是,這里的員工全部都是殘障人士。”李育文是這里的總經理,這家“海航自強洗衣社”傾注了他和30名殘障人士員工將近三年的心血,也承載了他們自強自立的追夢故事。
□南國都市報記者張宏波
一種
大愛
洗衣社30多名員工都是殘障人士
海航自強洗衣社每天8點開始營業,中午有兩個小時午休時間。12月1日中午,51歲的王海敏沒有選擇休息,而是弓著腰站在洗衣臺旁,因為一件襯衫上的污漬問題,他正在用洗劑反復清洗。“跟以前相比,這里的工作環境已經很好了。”王海敏流露出對這份工作的珍惜。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殘疾人事業,不少助殘扶殘項目紛紛落地。2015年,海航自強洗衣社開始試營業,這是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會發起的一項助殘公益項目,也是該基金會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尋求到的一條可行的、可持續的、穩健的、具有積極影響力的公益助殘之路。該項目為殘障人士提供就業平臺,支持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實現自立、自強,過有尊嚴的生活。王海敏是最早進入洗衣社的員工之一,因為小兒麻痹癥,他體會過找工作的艱辛。打零工基本是他以前的謀生方式,妻子也是如此,收入很不穩定。后來,居委會為他推薦這份工作,王海敏立馬同意了。他知道,一份穩定的收入對于需要供養孩子上大學的他意味著什么。
幾乎和王海敏相同的時間,蘇賢秀也加入洗衣社。前段時間,他填了一份問卷,其中有兩個這樣的問題:“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你最恐懼的是什么?”蘇賢秀的回答分別是:“我最想擁有上大學那種才華”和“最恐懼將來沒有錢送小孩上大學”。蘇賢秀明白,穩定的工作才能支撐孩子未來的大學夢,而這也是他曾經的夢。
1990年出生的符永拾并沒有養家重擔,但患有腰部畸形的他,也遭遇過找工作時的冷眼相待。“小時候沒有,后來才出現這種殘疾。”符永拾說,他自卑過很長時間。后來,在朋友的介紹下,符永拾來到洗衣社,也是這里最早的一批員工。
在海航自強洗衣社,身患殘疾的員工共有30多位。他們一般通過殘聯、居委會推薦及熟人介紹,并有就業意向以及一定的自理能力就能申請來到洗衣社。在此之前,他們中有人是失業者,有人從事著更加辛苦的工作卻入不敷出。“他們來自全省各地,大多數人都是低保戶,經濟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李育文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