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地工作。
起初接不到幾件衣服常把衣服洗壞
李育文并不是殘障人士,他以前是一名酒店行業從業者,洗衣社成立半年后,他被調到這里。起初,他并不知道這是一個幫助殘障人士的公益項目,也以為只是個普通的洗衣公司。“知道具體情況后,我第一感覺就是壓力大,因為真的怕帶不好他們,幫不了他們。”
正如李育文料想的一樣,洗衣社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巨大的困難。“那時,一天接不到幾件衣服。但是,辦這個自強洗衣社的初衷就是希望幫助殘障人士自強,所以再多的困難,也要想辦法解決,不能一心只想著外面的捐助。”李育文說,靠捐助,味道就變了。
李育文想到了發傳單,也在朋友圈里打起廣告。因為是公益項目,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許多周邊的上班族也會特意拿衣服過來洗。完成初步的客戶積累階段,員工的能力又暴露弊端。“一開始就11名員工,大家之前都沒做過洗衣行業,業務根本就不熟。”李育文說,當時出現一大堆問題,把客人的衣服洗褪色、衣服沒洗干凈,或把衣服洗壞等,都很常見。
開業初,洗衣社每天都會收到客人的各種投訴。有的員工為躲避投訴,客人一上門只好無奈地找地方藏起來,也有的員工想到放棄。“我們把殘障人士招進來,不僅是為了讓他們掌握技能,還要讓他們獲得自信,用自己的雙手獲得尊嚴。”李育文開始加強員工業務技能培訓,建立標準,直至員工學會。“難于溝通的,就拉著他們的手一步步操作,比如熨衣服,我手把手教。”李育文說。
另一方面,他不斷找員工談心,幫助他們重拾信心。“身體上的殘疾不是心理上的殘疾”“很多健康人都不會洗衣服,殘障人士不僅能洗好衣服,還能為他們服務,這一點我們就比他們強”……這些都是李育文當時掛在嘴邊的話。
一種
自信
公司盈利了工資漲了員工喜笑顏開
功夫不負有心人,員工們的操作越來越熟練,熨洗的衣服質量越來越好。開業半年,自強洗衣社終于實現盈利,并逐步有了回頭客。這兩年,經營狀況越來越好。員工的收入也越來越高。“最開始,員工平均工資在1200到1500元之間,到今年,平均上漲了800到1000元左右。”李育文說,去年底,員工們還有年終獎金。
對于之前靠低保生活的洗衣社員工來說,收入上的增加讓他們喜笑顏開。王海敏和蘇賢秀各自孩子上大學的經濟壓力不像之前那樣難以喘氣。除了經濟上的收獲,精神層面上的改變可能是洗衣社殘疾員工們受用一生的財富。
27歲的員工顏麗英,患有腿疾,過去她當過水泥工、后勤人員,只能靠打零工,收入很低。在洗衣社工作的這三年,生活改善了,也讓她“獨立”,這是她最為感恩。如今,她還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有聽說障礙的謝容權,原本性格孤僻,對生活沒抱任何希望。如今,他對生活充滿信心,希望繼續通過努力,獲得更多客戶滿意的笑容。
符永拾原先熨燙一件襯衫需要8分鐘,現在他4分鐘就可以完成。業務技能熟練的他,計劃著未來在自己的儋州老家開一間洗衣店。
殘疾員工們紛紛找到自己的未來,海航自強洗衣社里的笑聲,也一年年多了起來。
“自強洗衣社項目不只是提供工作崗位,更重要的是為殘障人士提供一種支持,支持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實現自立、自強,過有尊嚴的生活。”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會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海航自強洗衣社還將不斷發展壯大,海口美蘭機場分社已開始營業,三亞鳳凰機場分社正在籌備,未來計劃中,還將進入北京海航大廈等地,甚至海航酒店業等。此外,還將計劃幫助一些殘障人士開設屬于自己的洗衣店。未來,越來越多殘障人士將通過海航自強洗衣社這個平臺,走出貧困,真正過上自立、自強、有尊嚴的生活。
背景
資料
2015年1月,首家海航自強洗衣社——海航大廈洗衣社正式開業。
2016年4月,第二家海航自強洗衣社美蘭基地分社正式啟動,讓26名殘障人士成功就業。
2016年10月,海航自強洗衣社在海南大廈設立洗衣服務站,采取收、洗、送一條龍服務方式。
截至2017年10月,海航自強洗衣社共有員工37人,殘疾員工30人,占比81%。洗衣社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慈航公益基金會的初衷。
2018年,為解決更多殘疾人就業問題,慈航公益基金會計劃繼續扶持海航自強洗衣社擴大產業經營規模,擬定在三亞鳳凰機場、北京基地開辦洗衣分社。
海航希望通過自己的公益力量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一群體,改變人們長久以來的偏見,以更可持續、更精準的幫扶模式,讓他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
?
相關鏈接:
一分鐘耐心 多一分關愛 海口“天使”餐廳助殘障人士就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