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布“性侵犯罪人”信息是否妥當?
新聞——據12月5日《新京報》報道,12月1日,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法院對4名強奸、猥褻未成年人的被告人進行宣判。根據該區《關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從業禁止及信息公開制度》的規定,在刑事判決生效一個月后,4名被告人的個人信息將通過司法機關的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向社會公開,并被禁止從事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的工作。各界對此看法不一。
之一:為了未成年人安全就該曝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而且隱私是受法律保護的。然而,個人隱私受尊重和保護,是有先決條件的,至少不能去干違法犯罪的勾當,否則,其個人的部分隱私,就有可能被司法機關或有關部門公開曝光。
退一步講,即便公開他們的個人信息會泄露其部分隱私,但與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治安、警示更多后來者等社會價值相比,這種曝光微不足道。更何況,性侵未成年人頻發,不僅需要重點預防和打擊,而且亟須用反面教材去教育和震懾更多潛在的效仿者。換言之,公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是司法公開的重要內容,也是群防群治、警示他人的一種途徑,更是保護未成年人安全的有效措施。
一些人明知道性侵是一種喪失人性的違法犯罪行為,依然以身試法,表明其不但不敬畏法律,而且也不在乎外界對其人品、行為的評價。對這種明知故犯、主觀惡性較大之人,還需要想盡辦法尊重他們的權益嗎?保護他們的隱私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幫助他們“掩蓋”罪行,進而可能使周圍的人放松對這些曾經違法犯罪之人的警惕。如此,豈非是在放縱新的犯罪?汪昌蓮
之二:如此公開無異于“臉上刻字”
公開“性侵犯罪人員信息”更像是激情執法,有違法治的宗旨,不利于打擊犯罪,改造犯罪,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誠然,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令人發指,應該予以嚴懲,但也應該在法律規定和允許的范圍內去嚴懲。尤其是公開他們的信息之后,其親屬包括子女也比較容易被識別出來,如此可能會給其家庭和孩子帶來雙重傷害。
中國古代有一種“墨刑”,又稱“黥刑”“黥面”——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這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影響不大,但這種印記會帶一輩子,并且所有人都會看到。這相當于一種羞辱刑。
表面看,法律是用來懲戒人的,并不“善良”,但實際上,法律字字都蘊涵著正義。前蘇聯法學家雅維茨說:“法的本質是人類正義,它的根源是人性,它的標志是建立在理性統治基礎之上的社會。”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說:“法乃是公正善良之藝術,在自然法學的觀點來看,法律本身就是善良道德和社會正義的體現。”
法律應該有人性化的一面。富有人情味與法治精神并不相違背。簡單地說,就是制定法律和執行法律者都要明白你的對象是人,法律不能總是以槍斃人來體現法律的尊嚴。善待“曾有不善者”應該成為社會的雅量,人道主義的海量。善待“曾有不善者”體現了法治的功效和社會的包容,也是文明進步的標志。執法的鐵面無私,不意味著冷血無情,而完全可以寓理于情、融情于理,進而達到更好地教化人、感化人的效果。將法律的教育功能和懲罰功能結合起來,追求執法公正與執法效果的統一,既依賴于人性化執法和司法,又依賴于“剛柔相濟”的法治理念。
公開“性侵犯罪人員信息”應該叫停! 吳玲
他山之石
“梅根法案”
1994年,7歲的美國小女孩梅根·坎卡被住在她家附近的一名罪犯綁架,并遭其奸殺。梅根的媽媽認為,如果自己的女兒知道侵害人有性犯罪的歷史,那么她就會有所防備,也許現在仍然活著。1996年,克林頓政府簽署了“梅根法案”,法案規定將性犯罪者的個人資料公之于眾。
歐美國家不同版本的“梅根法案”雖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有共同之處:一是顛覆保護個人隱私的傳統,將性侵兒童罪犯的身份信息向社區與公眾公開;二是對有性侵前科者的活動與居住地點進行嚴格限制;三是對性侵者的處罰嚴厲。
?
相關鏈接:
公開“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信息,是司法能動性的體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