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垃圾分類調查2原因 市民習慣、分類設備、現行處理機制都是“絆腳石”
垃圾分類 舉手之勞難在哪?
種種未盡如人意的現象背后,是一個個難以解決的癥結。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垃圾分類推行難,既有市民垃圾分類意識淡薄、分類設施缺失等“表層原因”,也和缺乏宣傳、物業不愿提高經營成本及垃圾回收企業匱乏等深層情況有關。如果不將這些深層問題解決,垃圾分類或仍難以落到實處。
原因1
市民垃圾分類意識不強
居民長期以來垃圾分類意識不強,又缺乏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想要養成分類的習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就是否愿意進行垃圾分類,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了20位市民。有15位市民表示,知道垃圾分類有好處,但街頭的垃圾桶里大家都是隨意往里面丟垃圾,也跟著隨意丟。只有個別市民表示,在喝完飲料后,會有意識地看看哪個是可回收箱,再把瓶子扔進去。
深挖
居民不清楚分類的益處
“我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耗時耗力,對我有什么好處?”在海口市民黃女士看來,垃圾分類看起來“很美好”,但著實讓她煩心。對此,不少市民也有共鳴,認為垃圾分類的影響沒有真真切切地在身邊感受到,所以可以“不那么注意”。所以,與其說是“人們的分類意識薄弱”,更不如說是“人們還不完全清楚分類有怎樣的好處”。
解題
通過宣傳讓人認同垃圾分類
海南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院長張玉蒼認為,市民存在這樣的心理十分正常。“區分著丟垃圾對我們有何好處,大部分人無從得知,這也就讓他們沒有動力去支持垃圾分類。”
張玉蒼表示,目前海口還需繼續加大垃圾分類有何益處的宣傳,從垃圾分類填埋能夠促進城市環保,保障綠化;分類焚燒能減少能源消耗,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電力等貼近市民的角度,通過學校、街道、社區、小區等,在宣傳垃圾分類上下功夫。
原因2
小區垃圾分類設備不足
在椰林路3號的昌隆小區,記者看到,垃圾屋內只有一個垃圾桶,里面放了各類垃圾,且沒有分類標示,所有垃圾“一桶獨吞”。
除了設備缺乏,小區物業管理對于垃圾分類也重視不夠。管理上也沒有明確提出要求,對居民缺乏主動的引導。不少小區物業公司人員表示,居民垃圾只要清理干凈放到桶里就行了,至于垃圾分類處理則難以要求業主做到。
深挖
垃圾分類增加物業經營成本
“如果要添置分類垃圾箱,或者再安排人員勸導業主將垃圾分類處理,必將提高我們的運營成本。”龍華區海德路一名小區物業負責人將多數小區不愿提及的“運營成本”擺到了面上。
記者了解到,除了少部分中高檔小區設置了垃圾分類,增添了諸如干垃圾收集箱等設施外,多數物業公司并未額外采購類似設施。物業受制于創收和經營,很少會主動添置垃圾分類設施。
解題
街道、社區應創造分類條件
“街道、社區應該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作為政府的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應該積極去為轄區居民創造垃圾分類的條件。”海口物業管理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及社區應該設置垃圾分類督導員,定期定點對轄區各小區物業進行指導培訓,提高物業管理人員在垃圾分類方面的素養;同時鼓勵物業動用物業費或與小區業委會商量,為小區購置分類垃圾箱。對于部分“三無小區”,街道及社區應該主動為其添置相關設施。
原因3
垃圾清運人員未接受分類培訓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包括京海、龍馬等在內的環衛公司路面環衛人員,多數都未經過統一的專業垃圾分類培訓。海德路一位環衛工人就表示,她們只負責清掃路面垃圾,全部放進桶里運到轉運站,除了一些紙箱、易拉罐和塑料瓶子等可以賣給回收廠的東西會挑揀出來外,其他的垃圾都不分;而在不少環衛公司的垃圾轉運站內,也沒有專業的分類設備,基本都是將運來的垃圾壓縮到大型車廂內,然后直接運去垃圾處理廠。
深挖
垃圾回收企業匱乏
“由于目前沒有形成完整的垃圾分類回收環節,即使我們目前做到部分垃圾的分類處置,也沒有具備資質的回收廠家進行回收再利用,相當于我們的活白做了。”一家環衛公司負責人坦言,沒有垃圾回收企業,目前對環衛人員進行專門的垃圾分類要求也似乎顯得沒有必要,甚至有點“多余”。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口確實缺乏具有資質的垃圾回收企業。另外,不少拾荒者會從垃圾桶里翻找可以賣錢的廢舊電器、塑料瓶等,將高附加值的可回收垃圾取走,這使得環衛公司在做分類回收時,少了很大一塊“蛋糕”。
解題
或可組織拾荒者回收
海南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院長張玉蒼有一個設想,他將這一設想稱為“餿點子”。“目前拾荒者是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流動性也比較大。或許政府部門及環衛公司可以將這些拾荒者組織起來,利用他們來做回收,如果能夠成型,將會極大地提高城市垃圾分類的效率。”
深層癥結
每天處理約3000噸垃圾
處理廠技術上不允許再分類
海口城市垃圾處理的末端環節就是海口垃圾填埋場和老城垃圾焚燒發電廠。記者了解到,他們同樣沒有辦法先對垃圾進行分類再處理。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位于澄邁老城經濟開發區內的海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建,并網后垃圾總處理能力達到2400噸/天,而按照這樣的處理能力和目前城市的生活垃圾產生量,也基本只是“匹配”。
“海口一天有兩三千噸垃圾運到處理廠,技術上不允許處理廠再分類,既因為沒有完整的分揀系統和條件,也因為垃圾不能存放太久,如果分類后再處理耗時耗力,會造成二次污染和垃圾積壓。”海口市環衛局副調研員劉波介紹。
支持資金有限
目前難形成完整分類處理鏈
也許在整個垃圾分類清理過程中,垃圾清運是相對容易“矯正”的環節,而首尾兩端相對不易。居民意識需要時間宣傳引導,而垃圾分類后如何處置就涉及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垃圾分類處理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尤其是要建起符合資質、有條件有足夠能力的回收處理廠花費高,而按照現行的垃圾處理費收費標準,很難支撐這樣的成本投入,而政府在這一塊的投入畢竟有限。”海口市環衛局業務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只有將完整的垃圾回收處理廠這一關鍵環節做到位,才能保證垃圾分類的價值,而這一塊,需要一次經過慎重思考和認真布局的垃圾清理機制改革。
?
?
相關鏈接:
貴州部分地區將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