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展示用葫蘆做的美人瓶 夏瑩 攝
威武兇猛的老虎、英姿颯爽的穆桂英、充滿傳統韻味的景泰藍花瓶……走進朱慧卿的家,就像走進了藝術品展覽館,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隨處可見。今年七十歲的她,在過去的二十年,用廢舊材料創作的手工藝品已有上千件,作品可分為金絲雕、布雕畫、易拉罐畫等13類。
用易拉罐做的畫《孔雀》 夏瑩 攝
“我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做手工的,到現在有二十年了。”朱阿姨告訴記者,她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退休職工,喜歡手工是性格使然。“我不喜歡嘈雜的環境,喜歡在家動手做出一些東西,還是很有意思的。”在朱阿姨的眼里,廢棄物品都是寶貝。易拉罐、煙盒、包裝彩條······只要家里用不上的小東西,她都能將它轉化為藝術品。“別人說我是拾破爛的,但我覺得不是,把家里不用的東西收集起來加以改造,可以體現廢棄物的另一種價值。”
朱阿姨制作的秸稈畫十分逼真,靈動的小貓仿佛要跳出草叢。原來,做秸稈畫前,朱阿姨要先在板子上描出小貓的形狀,用手指甲將麥秸稈一截一截的撕下來,再用膠水一層一層地粘在畫好的模型上。“做一件手工藝品,我從不給自己限定時間,因為做手工的材料都是不斷收集的,有材料的時候就多做一點。”朱阿姨指向墻壁上掛的《清明上河圖》,記者注意到,這幅秸稈畫十分精細,“這是半立體的,上面共有140個人物,形態各異、衣服顏色各不相同,耗時四個月制作完成。”
在平常人的眼里,手工作品就是簡簡單單地剪一剪、畫一畫,但對于朱阿姨而言,手工作品既不是隨意模仿,也不是胡亂“創新”。在朱阿姨家中,1米4高的掐絲琺瑯景泰藍花瓶熠熠生輝,藍色的花紋、金色的裝飾,瓶身圓潤,畫有“牡丹花開”和“和諧有余”。“從打底制胎到裝飾,這幅紙塑掐絲琺瑯景泰藍花瓶花費了兩年四個月,制好胎后,用報紙一層一層地糊上去,最后在外面畫上圖案。”朱阿姨笑著說,花瓶重達24斤,用報紙、廢紙箱、香煙盒、金線和顏料共同制成,里面還含有生了蟲的糯米粉。
用葫蘆制作的金甌永固 夏瑩 攝
對于創作,朱阿姨始終秉持著認真的態度。為了做出戲劇人物鎖麟囊,她特地前往安徽省藝術團的京劇班,詢問鎖麟囊的服飾特點;為了做出寶物金甌永固的縮小版,她翻遍資料,最終用葫蘆仿制成功;為了畫出148個臉譜,總是將蛋殼、畫筆放在身邊,只要看到臉譜圖樣,就立刻畫出來。
148個用蛋殼做的臉譜 吳衛中 攝
她對手工的熱愛,感染了許多人,曾被中科院合肥分院、安徽大學、合肥市的三所老年大學聘為手工藝教師。“我的徒弟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歲孩童,還教過三個外國友人。”在早年間,來自英國的一位科研人員對她的手工藝品贊嘆不已,便帶著妻子、妹妹和弟媳前來學習,在朱阿姨的教導下,三人制作的中國結也像模像樣。
“我從沒想過把自己的作品拿去賣,朋友喜歡我就送幾幅,做手工就是圖個樂呵。”朱阿姨表示,創作之路還會繼續,并帶動更多的人感受手工之美。(完)
?
?
相關鏈接:
男子80萬手工造“空客A320” 造好后想自住或開餐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