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牧民孟克巴雅爾都要打開家中的“草原電子眼”監控屏幕,把方圓5公里的草牧場巡視一圈。和早前的“單機版”監控不同,他用智能手機操控戶外攝像頭時,監測數據就會同步上傳。
數據流的另一端,鄂托克前旗大數據中心應用近5年的“草原大數據”,對這一片區的數據進行云計算處理,實時分析植被蓋度變化,監測土壤水分情況,研判載畜量是否合理,提供定制化的牧場管護建議,草原牧場環境和畜牧業生產全部納入“云端管理”。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正在認真盯盤。該中心覆蓋全旗的4個鎮區和18個集中居住的農牧社區,以大數據應用引領各項事業統籌發展。內蒙古客戶端記者金泉 攝
過去的“衛星放牧”只能監控畜群位置,牧民仍有“可望而不可及”之痛,如今的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應用,實現了信息實時交互“可視可知可控”,使地域廣闊、交通不便的鄂爾多斯草原變身“云端牧場”,徹底顛覆了人們印象中的傳統畜牧業。
來到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蘇力德蘇木沙爾利格嘎查,牧民蘇雅拉達來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云上牧羊人”:四旋翼無人機。駕駛手柄屏幕清晰呈現出,1公里外的羊群按照無人機飛行方向奔至飲水區,裝有感應裝置的電子圍欄門自動打開,羊兒們奔向自動飲水機。當它們將頭伸進水槽時,自動補水裝置立即啟動,將水位保持在固定高度。
傍晚時分,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南部草原牧民蘇雅拉達來在自家的牧場上,操控一臺純白色無人機疾馳飛行,用無人機查看牛群分布情況。內蒙古客戶端記者金泉 攝
走進鄂爾多斯草原,這類運用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放牧設施隨處可見。打開手機APP,布設在草場上的大型噴灌設施一目了然,只需手指點觸,即可隨時開關、隨時調姿、隨時變換灌溉模式;牛羊身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隨時向主人報告它們的位置信息,還有疾病預警、超區域活動報警功能。這些新技術的應用,離不開專業技術團隊的支撐。
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與當地合作建立產業創新創業基地,實施“北斗數字牧場項目”,取得了衛星放牧系統、遠程牧井系統、衛星放牧垂直供應鏈電子商務平臺、“牧區智慧金融”系統、“移動屠宰房車”等技術成果,獲得國家衛星放牧應用著作權2項、國家專利1項。
今年以來,鄂爾多斯市已經投入2.4億元,加快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向草原牧區覆蓋,全市438個嘎查村通了有線寬帶,無線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建成9個旗縣級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應用服務平臺,智能設施服務面積突破1500萬畝,越來越多的牧民開啟“云端放牧”新生活。(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王開 黃永銳 王玉琢 楊凡 )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討會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書評會在南非舉行
省委辦公廳轉發《省委宣傳部、省委組織部關于認真組織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的通知》
認真組織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開創“眾人模式”帶動萬人從業 西馮村一棵小草催生大眾產業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