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又添新證 增加120余件文物史料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余件文物史料,包括約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使用過的印章、南京審判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的官印等。捐贈者來自日本、德國、美國、中國等。
其中,南京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在南京審判日本戰犯死刑判決書底稿上使用的印章最為珍貴,可以說是南京大屠殺的鐵證。2004年其子石南陽曾向紀念館捐贈石美瑜自存的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判決書底稿、部分日本戰犯的審判筆錄等文物。“多年后,讓判決書和印章重新合到一起,意義重大。”石南陽說。
此外,約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曾使用過的印章等也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相信曾祖父知道我把這些東西帶回到南京也會非常的開心。”約翰·拉貝的曾外孫克里斯托弗·拉貝表示。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郭必強介紹,由日本友人大東仁捐贈的日本攻占南京、南京大屠殺期間日本出版的一些史料,以及美籍華人魯照寧父子共同捐贈的南京大屠殺期間第三方編著的書籍、報紙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魯照寧自2004年起在網絡上不斷搜尋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史料、文物,多次來南京捐贈文物史料,這是他第14次來紀念館捐贈。本次捐贈物品中,由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編印的《JAPAN’S WAR IN CHINA》(日本在中國的戰爭)的合訂本,較為少見。以每日大事記的形式,記錄了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39年12月底的日本侵華戰爭與中國人民的抵抗。尤其是日本在中國轟炸南京、中國守軍保衛南京的戰斗、“帕奈”號事件、南京淪陷以及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等內容。
“這次捐贈的價值主要集中在兩點。首先是種類豐富并且質量高,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能很好地還原歷史現場。第二是來源廣泛,國內外都有,有個人征集,有社會征集,讓文物的完整性得到了提高。”郭必強說。
?
?
相關鏈接:
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最后10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影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