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需要文化類節目浸潤心靈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文化類節目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一直為業界所詬病。益智問答類節目《幸運52》《開心辭典》火爆熒屏后,一批形式大同小異的作品蜂擁而至;當《百家講壇》紅極一時,類似模式的講座類節目又紛紛搶灘市場……相同類型題材節目的扎堆播出,不僅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讓創作陷入思維窄巷。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問題近兩年得到了明顯改善。文化類節目在題材樣式的拓展、文化內涵的挖掘、制作理念的創新等方面均實現突破。
其實,觀眾需要文化節目浸潤心靈。不少網友都表示,雖然博物館沒少去,不過每次去都是走馬觀花,并沒看懂什么。珍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看上去與自己平日的生活沒有什么關聯,但近期引發熱議的節目《國家寶藏》,將國寶變得觸手可及,真正讓觀眾感受到了每一座博物館中的民族文化基因,每一件歷史文物中永不斷線的生命軌跡。這檔節目另辟蹊徑,將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通過表演戲劇故事的形式,以一種更生動、更直接、更為觀眾所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在首期節目播出后,故宮文物各色釉彩大瓶,就因其所體現的乾隆“農家樂審美”在網上火了一把。通過故宮志愿者張甡的生動解說,網友又了解到這件國寶瓷器背后的景德鎮匠人工藝和大清盛世。“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隱藏在其背后的是我們祖先無與倫比的生活智慧,是流淌在我們血脈里的民族文化基因。”北京交通大學學生李政說。
除《國家寶藏》外,《見字如面》也是熱議度比較高的文化類節目。在《見字如面2》第五期節目“熱血”篇中,趙立新以其極具感染力的舞臺表現把林覺民《與妻書》的悲愴深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有網友評論:“趙立新的聲音充滿了情感,偶爾哽咽停頓直擊人心。”此外,《見字如面2》對于信件進行現代化解讀,通過通俗易懂卻精準考究的現代話翻譯,更能讓年輕受眾生動感知信件背后歷史人物的精神高度,深刻體會那些值得傳承的思想價值。
在“有意義”與“有意思”中尋求平衡
今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中提出,鼓勵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經濟類節目的播出數量和頻次,倡導鼓勵播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創節目。
“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創意,努力做到‘有意思有意義’,這不只是對廣電管理部門‘指揮棒’的被動響應、機械落實,更是各大衛視電視節目主動突破、持續創新的必然選擇。”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對記者說。
文化類節目如何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無疑是在內容方面推陳出新。談及創新,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因此,央視打造的《國家寶藏》聯合故宮和八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院的行業突破,以近乎難以抉擇的篩選條件——每家博物館只能選出一件寶藏入主特展,用創新的節目形式抓住觀眾的心。《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說:“在制作《中國成語大會》的時候,我們強化了娛樂性的設計,釋放了主持人活躍現場的能力,趣味編組了多樣化的題目,鼓勵選手與主持人互動,調動了嘉賓的狀態,后期更是強調保留現場真實的歡樂氣氛,并通過‘花字’強化了知識性和趣味性,把內在的文化擔當轉化為更輕松的外在形式,讓大家在快樂中獲取營養。”用輕松的外在形式承載深沉的內在擔當,是這類節目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魏鵬舉認為:“未來文化類綜藝發展會更加注重寓教于樂,教育價值是核心目標,娛樂性為重要手段。因為當今觀眾的注意力和精力十分有限,觀眾渴望輕松愉快的節目,并會被這樣的節目吸引。”
如今,多檔節目合力再掀熒屏“文化熱”。這些節目在表達方面更“綜藝化”,從節目形式到邀請嘉賓都增加了綜藝元素。但值得留意的是,節目的“綜藝化”并不意味著娛樂化,節目的“有意思”和“有意義”并不矛盾。節目內容上還應該繼續保持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不過通過年輕的表達方式,讓節目有趣生動,從而用親近的方式抓住觀眾的心。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是對觀眾當下文化需求的洞悉,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價值的回歸。
(本報記者 牛夢笛 本報通訊員 容葶婷)
?
?
相關鏈接:
嶺南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