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初,“濕地保護體系國際研討會”在海口召開,來自相關政府部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濕地保護管理機構的專家和管理者共260多人與會。
濕地是地球之腎,對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對于濕地的保護,越來越得到各界有識之士的重視,并付諸行之有效的計劃和行動。海島性和山地性的海南島,孕育了類型豐富多樣的濕地資源,滋養了一方風物和一方百姓,于是,了解和珍惜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資源,也就顯得那樣在情在理。
32萬公頃
這是海南島濕地的總面積,它們類型多樣: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5大類。在深度小于6米的淺海區、清波蕩漾的河流湖泊、珍禽棲息的沼澤、金黃無垠的稻田、蓊郁蔥蘢的紅樹林以及古老的鹽田,都能找到濕地的身影。
它們功能多樣:可以為魚類鳥類提供覓食地和“育兒室”;可以像“龍王宮”一樣有著豐富的漁產資源;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和儲藏水資源;可以過濾、分解污染物;可以保護海岸線;可以蓄水防洪;可以調節氣候;還可以是物種基因庫,連接起最復雜的生物鏈……
無論海邊還是田野,無論城市還是鄉鎮,我們總能與濕地不期而遇,并與之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濕地美,我們的生活亦會甚美哉。
海南濕地資源“家底”
“2012年,嘉道理中國保育主管陳輩樂有一回坐飛機從高空俯瞰,發現海口南郊有大小不一的湖泊水域、森林草地,這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和關注。”說起羊山濕地的保護,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教專家盧剛分享了幾年前的這個細節。
羊山濕地的故事,始于飛機舷窗上的偶然一瞥。
于是,2012年10月,嘉道理中國保育通過募集具有一定專業背景志愿者,組建團隊,利用一年時間對羊山地區的32處濕地進行調查。調查團隊發現,羊山地區的叢林之下,有熔巖,有田地,有泉水,有沼澤;而這片濕地復雜的地質條件,則為孕育豐富的生物資源提供了天然條件。
羊山濕地,是一塊“寶藏”,而海南全島的濕地資源正是由這樣一塊塊“寶藏”共同組成。
“海南島濕地是中國濕地的天然博物館,有河流,有沼澤,有海濱濕地。”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陳家寬說。去年,他曾帶領團隊對海南濕地保護工作進行全面調研,他認為海南濕地資源十分具有代表性。
那么,海南島上32萬公頃的濕地具有什么樣的代表性?它們分布在哪?包括了哪些類型?有什么特點?濕地里又都有哪些動植物?
“海南島特有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以自然濕地為主,有較大的比例。”《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中給出了答案,根據這一記錄我省濕地資源“家底”的調查顯示,海南濕地現有5類18型,在32萬公頃的濕地總面積中,自然濕地面積為24.20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75.63%。此外,海南島還有人工濕地7.80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24.37%,其中以庫塘與水產養殖場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此外,我省還有豐富的水稻田濕地資源,共計17.6萬公頃。
東方(5.95萬公頃)、儋州(4.09萬公頃)和文昌(3.97萬公頃)三地的濕地總面積占全島濕地總面積將近44%。
《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主編、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江海聲介紹,海南濕地資源具有類型多樣、典型熱帶性,且東西、南北差異顯著等特點。
1997年,江海聲參與主持海南省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在一些技術和手段處于摸索階段的當時,調查團隊走遍山海林田,記錄下了海南第一份濕地資源調查結果。時隔15年后的2012年,我省開展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江海聲再次加入其中,這一次,海南濕地資源重新被認識。
《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指出,從濕地生物資源方面來看,初步統計海南有濕地維管植物247種,共記錄濕地脊椎動物有177種,隸屬27目72科134屬,包括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濕地水鳥等等。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級以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共有25處。
若將這些數字轉化為我們身邊常見的實景,也許更為直觀:沿海海域和灘涂,孕育了豐富的魚類、蝦類等水產資源;南渡江、萬泉河和昌化江,是主要的河流水系;獨特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則為許多底棲動物提供棲息地……
縱觀32萬公頃濕地,它們具有類型多樣,自然濕地比重大,類型分布不均;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大、類型多,典型熱帶特征;人工濕地眾多,庫塘密布,養殖集中沿海;河流濕地多,河網密布,面積較小等方面的特點,各類各型濕地組成了我省的“海島之腎”,在蓄水防洪、調節氣候、物種基因庫等方面,發揮著相當“給力”的作用。
地區不同特點不同
在第二次濕地調查時,調查團隊將全島劃分為若干個一定單位的網格,統計各網格自然濕地率,通過GIS空間分析模塊得到海南島自然濕地分布圖,分析不同區域的濕地特點。
“海南島濕地總面積32萬公頃,其中西部6市縣濕地面積17萬公頃,占全島濕地面積的53.1%。”在不久前舉行的2017西部濕地保護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從面積看,西部濕地面積超半,是我省濕地的重要分布區;從生態看,西部地區干旱少雨、氣候炎熱,濕地在維護與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作用方面更加重要。
17萬公頃、占全島濕地面積53.1%的西部濕地資源,散落分布在澄邁、臨高、儋州、昌江、東方和樂東等市縣的不同地方。
“比如東方黑臉琵鷺和新英灣紅樹林保護區、新盈和海尾濕地公園、松濤水庫、昌化江河口、珠碧江河口等等,都是全省著名的生態景觀濕地。”省林業廳總工程師周亞東介紹,西部地區孕育著眾多具有特殊價值的濕地類型,比如儋州喀斯特溶洞濕地、地熱濕地、峨蔓鹽丁玄武巖紅樹林濕地、中和七里村淡水河古玉蕊林群落濕地、樂東鶯歌海鹽田濕地等等,都是極具特色的濕地景觀資源。
占比53.1%的西部濕地資源之所以“特別”,不止在于西部濕地類型豐富特殊,還在于其生態功能價值。
“至今,海南島西部較大范圍的海岸線仍保留相對原始的狀態,形成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網絡。”對于西部濕地資源的重要性,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林思亮介紹說,保護好儋州等市縣的沿海濕地生態系統對于保護海南省濕地資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海口東寨港濕地里的紅纜李。 盧剛 攝同時,他認為西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為黑臉琵鷺等國際性珍稀瀕危物種的遷徙提供了重要場所,具有國際性的保護價值。
對于西部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價值,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文卿介紹說,“西海岸濕地紅樹林物種較單一,但其生態系統卻能提供維持支撐鳥類生物多樣性的作用。”
與西海岸相比,東海岸的部分濕地資源“知名度”相對高,如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文昌八門灣紅樹林等等;其分布的資源也不相同。
以文昌為例,《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統計記錄,文昌的濕地面積居全省第三,面積為3.97萬公頃,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為2.98萬公頃,分布有典型的潮下水生層、珊瑚礁和紅樹林,區內的清瀾港是我省典型的紅樹林濕地。
而從濕地物種的角度看,與西海岸相比,目前東海岸濕地仍存有一些正在減少的濕地物種,如海草床。據專家介紹,海草床曾經在海南島西海岸線淺海附近均有分布,但上世紀80年代后,海南島北黎灣、東水灣、洋浦灣等西部海域海草基本消失,東寨港、澄邁東水灣、昌化近海域等海域海草正在漸漸衰退。
第二次濕地調查發現,目前仍有海草床分布的位點主要分布于三亞灣、瓊海龍灣、陵水新村港與黎安港、文昌椰林灣等地。而這些地點主要分布在海南島東海岸的岸線上。
西海岸和東海岸的濕地資源特點雖有不同,卻共同編織起海南島32萬公頃的濕地資源網,我省保護濕地的行動,覆蓋著東西和南北。
不同濕地 不同魅力
類型多樣,“魅力”自然不同。在海南,作為面積占比最大的近海與海岸濕地,除內陸的五指山、屯昌、定安、瓊中、白沙、保亭等6個市縣外,沿海的12個市縣皆分布有近海與海岸濕地。其中儋州和文昌分別分布有該類濕地下的7個濕地型,是濕地型最多的2個市縣。
近海與海岸濕地形成于海洋和大陸相互作用強烈的地帶,這一地帶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產力高。和淺海水域、潮下水生層、珊瑚礁、巖石海岸、沙石海灘等一樣,紅樹林也是近海和海岸濕地類型“家族”的一員,也是人們較為常見的一種濕地類型。
當漲潮時,海水從入海口處,流向寧靜的紅樹林沼澤深處,被水浸泡的紅樹林沼澤,就像一座綠色的“立體城市”:樹木把太陽的能量轉化成食物,為棲息于斯的動物提供能量來源。這樣的光合作用效率,比很多森林、草原甚至是集約農業區都要高。
水下交錯的紅樹林樹根,為不同的魚蝦蟹貝搭起“城墻”或“家園”。而樹木組成的屏障,則保護了脆弱的泥灘不被侵蝕或被風暴潮襲擾。
保亭河流濕地里的近腹吸鰍。 盧剛 攝
當潮水匆匆退去,退回到大海,流動的海潮,則會將入海口處的豐富養分,帶進近海和海岸濕地另一重要類型——珊瑚礁群中。隨著海潮裹挾帶來的養分,小的珊瑚蟲可以吃得更飽,從而建造出了面積巨大的珊瑚礁,保持生態健康;而海里其他魚群也能聚集在這里,趁機享用珊瑚礁里充足的“食物”,構建起生態系統的互動和能量交換。
在海南島的濕地類型中,水稻濕地也是其中之一型。水稻田是濕地,也是一方美景:五指山牙胡梯田,似“鏡面”高低錯落,等待著耕田者種上綠秧苗;南渡江支流三十六曲溪河道千回百轉,層層疊疊的色彩沿岸鋪開,深綠的是樹,嫩綠的是水稻,它們一同點綴著河水,流向遠方……
如果看不夠,那就借著鳥兒的翅膀飛上高空,細數三十六曲溪的河道、自然堤岸、沼澤以及那延伸的河漫灘;或者勾勒出稻田寬闊輪廓,描摹河流不規則的線條;再或者,和曲溪里的不同動植物物種來一場偶遇,一同欣賞水稻田和河流濕地交織組成的美景。
撥開田野風光就能發現,水稻田不僅僅是美景,而且是重要的濕地類型。在一年四季中,水稻田除保田栽秧外,還有多余水供其他農地使用,是一個低成本的巨大“蓄水池”和“滯洪庫”。水稻田的作用不止在于提供農產品,更在于其背后的生態功能。但水稻田正在遭遇危機。隨著“水改旱”增多,撂荒增多,水稻田的面積正持續減少,這給農業抗災能力和生態環境帶來悄無聲息的變化。
濕地在海邊,在河邊,在水稻田里,也在山上。
在山上的濕地有“沼澤濕地”。海南島的山地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區,它們之前很少被記錄和認識到。“我以前認為海南的沼澤濕地都被破壞了,但這次調查卻發現了大面積沼澤濕地的存在。”在第二次濕地調查中,江海聲帶領的調查組在尖峰嶺、鸚哥嶺等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山地沼澤濕地。
山地沼澤濕地有著季節性特點,它們往往要等雨季時才會大規模爆發出來,旱季的時候則會“隱身”,暫時隱藏起來。旱季過后,雨季到來,雨林中會下起特有的傾盆大雨,雨水把森林某些地方變成海綿,積攢起水源,形成沼澤濕地。
山上沼澤濕地的形成,仿佛是雨水和森林說的悄悄話。它們說:讓水留下來,讓樹長高,讓花開,讓鳥獸鳴叫,讓山地和濕地一同演奏“山與水之歌”。
實際上,沼澤濕地還為諸多特殊的生物類群提供棲息地,2017年,嘉道理中國保育研究人員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正式命名一灰蝶的新亞種為“塔麗灰蝶海南亞種”。這一標本模式,正是在鸚哥嶺山地的沼澤濕地采集到的。
除了紅樹林、水稻田、沼澤濕地,海南的濕地還有淤泥質海灘、紅樹林、河口水域、三角洲/沙洲/沙島/、海岸性咸水湖;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濕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澤;庫塘、運河/輸水河、水產養殖場和鹽田等等,它們同為濕地,魅力卻不一而同。
注
一、本文主要數據來自《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
二、由于海南第二次濕地調查在三沙市成立之前已啟動并開展,調查方案中未將現今三沙市行政范圍納入本次調查,故未開展野外現地調查。
三、海南已建立各級以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或涉及濕地的自然保護區共25處中,西南中沙群島與西沙東島白鰹鳥省級自然保護區另行調查,以上統計數據不包括上述2個保護區。
“濕地保護不缺熱情,缺智慧”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12月初,“濕地保護體系國際研討會”在海口召開,來自國內外濕地領域的專家分享國內外濕地保護政策與保護體系建設的經驗。
在為期三天的會議日程里,來自國內外濕地領域的專家學者、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企業代表、保護區一線職工等一同,既關注濕地保護政策、搭建濕地大數據與公民參與的共享平臺等“高大上”的議題,也關注各地濕地保護管理現實中遇到的“煩惱”。
事實上,海南濕地保護管理也同樣面臨著“煩惱”。
這些“煩惱”,一方面是因為過度或不合理的人為活動:比如水產養殖的污水無序排出,將紅樹林淹沒直到枯敗;地產開發在前進,海岸濕地在后退;灘涂上長出樹,鳥兒覓食卻少了去處。
另一方面,是來自尷尬的處境:比如一些自然保護區長期處于無機構、無編制、無規劃、無確定邊界等“四無”狀態,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
還有一些“煩惱”,則是因為過度或不合理的“保護”:比如有些地方在紅樹林修復時,盲目造樹與引入外來種,生長速度極快的外來樹種打破原來環境中的平衡,對原本濕地生物生存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修復帶來影響。
海南島32萬平方公頃的濕地正在發生什么?它們正面臨著不同的“煩惱”,但也正發生著令人高興的變化——
從2013年開始,UNDP-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辦正式在我省啟動,這一項目計劃用5年時間,加強海南省濕地保護體系管理效能,以應對全球重要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系統服務所面臨的及將會出現的威脅。
目前正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的林業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專項行動,則明確各市縣要對各自轄區內的濕地資源劃定生態紅線,進行嚴格保護,建立重點濕地監測網絡,確保全省濕地面積穩定在480萬畝;我省首部濕地保護條例明年也即將出臺,使我省濕地保護工作真正有法可依。
“濕地保護不缺熱情,缺智慧。”如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陳家寬所說,海南濕地保護工作有著良好的基礎,當前也正值一個開展保護工作的關鍵時期,在濕地保護工作中,從政府部門到社會機構,從主管官員到基層工作人員,應就如何確保濕地保護方向不偏、路子不彎等問題有更多的觀察和思考,以科學、有效地保護濕地資源。
?
?
相關鏈接:
海南瓊海北仍村定村規民約 要求村民提倡節約誠信經營
海南陵水啟動百日文明“六大行動” 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海南澄邁男子用假網站騙人投注 騙50萬元獲刑11年
海南易建聯青少年籃球公益訓練營閉營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