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他認為西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為黑臉琵鷺等國際性珍稀瀕危物種的遷徙提供了重要場所,具有國際性的保護價值。
對于西部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價值,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文卿介紹說,“西海岸濕地紅樹林物種較單一,但其生態系統卻能提供維持支撐鳥類生物多樣性的作用。”
與西海岸相比,東海岸的部分濕地資源“知名度”相對高,如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文昌八門灣紅樹林等等;其分布的資源也不相同。
以文昌為例,《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統計記錄,文昌的濕地面積居全省第三,面積為3.97萬公頃,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為2.98萬公頃,分布有典型的潮下水生層、珊瑚礁和紅樹林,區內的清瀾港是我省典型的紅樹林濕地。
而從濕地物種的角度看,與西海岸相比,目前東海岸濕地仍存有一些正在減少的濕地物種,如海草床。據專家介紹,海草床曾經在海南島西海岸線淺海附近均有分布,但上世紀80年代后,海南島北黎灣、東水灣、洋浦灣等西部海域海草基本消失,東寨港、澄邁東水灣、昌化近海域等海域海草正在漸漸衰退。
第二次濕地調查發現,目前仍有海草床分布的位點主要分布于三亞灣、瓊海龍灣、陵水新村港與黎安港、文昌椰林灣等地。而這些地點主要分布在海南島東海岸的岸線上。
西海岸和東海岸的濕地資源特點雖有不同,卻共同編織起海南島32萬公頃的濕地資源網,我省保護濕地的行動,覆蓋著東西和南北。
不同濕地 不同魅力
類型多樣,“魅力”自然不同。在海南,作為面積占比最大的近海與海岸濕地,除內陸的五指山、屯昌、定安、瓊中、白沙、保亭等6個市縣外,沿海的12個市縣皆分布有近海與海岸濕地。其中儋州和文昌分別分布有該類濕地下的7個濕地型,是濕地型最多的2個市縣。
近海與海岸濕地形成于海洋和大陸相互作用強烈的地帶,這一地帶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產力高。和淺海水域、潮下水生層、珊瑚礁、巖石海岸、沙石海灘等一樣,紅樹林也是近海和海岸濕地類型“家族”的一員,也是人們較為常見的一種濕地類型。
當漲潮時,海水從入海口處,流向寧靜的紅樹林沼澤深處,被水浸泡的紅樹林沼澤,就像一座綠色的“立體城市”:樹木把太陽的能量轉化成食物,為棲息于斯的動物提供能量來源。這樣的光合作用效率,比很多森林、草原甚至是集約農業區都要高。
水下交錯的紅樹林樹根,為不同的魚蝦蟹貝搭起“城墻”或“家園”。而樹木組成的屏障,則保護了脆弱的泥灘不被侵蝕或被風暴潮襲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