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初,“濕地保護體系國際研討會”在海口召開,來自相關政府部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濕地保護管理機構的專家和管理者共260多人與會。
濕地是地球之腎,對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對于濕地的保護,越來越得到各界有識之士的重視,并付諸行之有效的計劃和行動。海島性和山地性的海南島,孕育了類型豐富多樣的濕地資源,滋養了一方風物和一方百姓,于是,了解和珍惜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資源,也就顯得那樣在情在理。
32萬公頃
這是海南島濕地的總面積,它們類型多樣: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5大類。在深度小于6米的淺海區、清波蕩漾的河流湖泊、珍禽棲息的沼澤、金黃無垠的稻田、蓊郁蔥蘢的紅樹林以及古老的鹽田,都能找到濕地的身影。
它們功能多樣:可以為魚類鳥類提供覓食地和“育兒室”;可以像“龍王宮”一樣有著豐富的漁產資源;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和儲藏水資源;可以過濾、分解污染物;可以保護海岸線;可以蓄水防洪;可以調節氣候;還可以是物種基因庫,連接起最復雜的生物鏈……
無論海邊還是田野,無論城市還是鄉鎮,我們總能與濕地不期而遇,并與之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濕地美,我們的生活亦會甚美哉。
海南濕地資源“家底”
“2012年,嘉道理中國保育主管陳輩樂有一回坐飛機從高空俯瞰,發現海口南郊有大小不一的湖泊水域、森林草地,這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和關注。”說起羊山濕地的保護,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教專家盧剛分享了幾年前的這個細節。
羊山濕地的故事,始于飛機舷窗上的偶然一瞥。
于是,2012年10月,嘉道理中國保育通過募集具有一定專業背景志愿者,組建團隊,利用一年時間對羊山地區的32處濕地進行調查。調查團隊發現,羊山地區的叢林之下,有熔巖,有田地,有泉水,有沼澤;而這片濕地復雜的地質條件,則為孕育豐富的生物資源提供了天然條件。
羊山濕地,是一塊“寶藏”,而海南全島的濕地資源正是由這樣一塊塊“寶藏”共同組成。
“海南島濕地是中國濕地的天然博物館,有河流,有沼澤,有海濱濕地。”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陳家寬說。去年,他曾帶領團隊對海南濕地保護工作進行全面調研,他認為海南濕地資源十分具有代表性。
那么,海南島上32萬公頃的濕地具有什么樣的代表性?它們分布在哪?包括了哪些類型?有什么特點?濕地里又都有哪些動植物?
“海南島特有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以自然濕地為主,有較大的比例。”《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中給出了答案,根據這一記錄我省濕地資源“家底”的調查顯示,海南濕地現有5類18型,在32萬公頃的濕地總面積中,自然濕地面積為24.20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75.63%。此外,海南島還有人工濕地7.80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24.37%,其中以庫塘與水產養殖場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此外,我省還有豐富的水稻田濕地資源,共計17.6萬公頃。
東方(5.95萬公頃)、儋州(4.09萬公頃)和文昌(3.97萬公頃)三地的濕地總面積占全島濕地總面積將近44%。
《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主編、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江海聲介紹,海南濕地資源具有類型多樣、典型熱帶性,且東西、南北差異顯著等特點。
1997年,江海聲參與主持海南省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在一些技術和手段處于摸索階段的當時,調查團隊走遍山海林田,記錄下了海南第一份濕地資源調查結果。時隔15年后的2012年,我省開展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江海聲再次加入其中,這一次,海南濕地資源重新被認識。
《中國濕地普查——海南卷》指出,從濕地生物資源方面來看,初步統計海南有濕地維管植物247種,共記錄濕地脊椎動物有177種,隸屬27目72科134屬,包括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濕地水鳥等等。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級以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共有25處。
若將這些數字轉化為我們身邊常見的實景,也許更為直觀:沿海海域和灘涂,孕育了豐富的魚類、蝦類等水產資源;南渡江、萬泉河和昌化江,是主要的河流水系;獨特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則為許多底棲動物提供棲息地……
縱觀32萬公頃濕地,它們具有類型多樣,自然濕地比重大,類型分布不均;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大、類型多,典型熱帶特征;人工濕地眾多,庫塘密布,養殖集中沿海;河流濕地多,河網密布,面積較小等方面的特點,各類各型濕地組成了我省的“海島之腎”,在蓄水防洪、調節氣候、物種基因庫等方面,發揮著相當“給力”的作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