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種子播入精神土壤(評論員觀察)
——關于鄉村振興的思考(下)
鄉村文化建設絕非簡單的輸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莊中找回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福建廈門后溪鎮,一個叫顏鈺棚的80后法警,眾籌開了一座公益圖書館;受他影響,有同鄉貢獻出自家場地,成立了村莊公益健身房……農村青年為老家謀文化福利的熱心舉動,近日得到不少網友的點贊,也讓人思考如何在鄉村振興中注入文化的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的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山水之外,廣袤鄉村更是鄉愁的安放之處、寄托所在。這樣的鄉愁,不僅有生態意蘊,更有精神意涵、文化意境。在很大程度上,鄉村振興,首先是鄉村文化的振興。
“我給家里的露臺取名‘金色的天空’,因為我常在這里看夕陽,陽光就把樹的輪廓染成了金色、把我的天空鍍上了金色。”有記者在四川成都的“網紅新鄉村”明月村走訪,一位11歲小姑娘的這段描述,讓他驚嘆不已。2009年,明月村還是一個貧困村,沒有優質山水,缺少文化資源。然而,藝術家、設計師與村民互動,明月村的重塑從“文化”入手。隨著40多個文創項目出現在村里的松間竹林,村民重新認識身邊的一磚一瓦、一絲一粒,逐漸加深對鄉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文化的種子被播入了精神的土壤。
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如明月村這樣貫通著文化血脈、勾連著文化之根的村莊,可謂不計其數。然而現實中,不少地方的鄉土文化,卻也呈現凋敝的趨向。前段時間,有一組數據讓人驚心: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銳減近92萬個,并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遞減。更重要的是,我們也還未能更好地把握鄉村的“文化世界觀”:或是簡單地理解為唱戲、剪紙、扭秧歌之類的鄉土符號,忘記了這是個文化綜合體;或是粗暴地理解為改建、改造,只剩下鄉村游、農家樂,在過度開發、千篇一律中剝蝕了鄉村文化的根基。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至今還遺留下一種“雙向不理解”:農民可能并不關心互聯網大佬們在烏鎮和誰一起吃飯,而城市白領可能也難以知道田里的莊稼什么時候下種、什么時候收割。這一方面讓城市缺了地氣,光怪陸離的消費主義讓人心浮氣躁,在“無根感”中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則是農村文化變得保守乃至顯得落后,因而被進一步扁平化、刻板化。“城里的Daisy、Herry、Vicent,回家就變成了二丫、狗蛋、栓柱”,這個每年春節之前都會重新流行的段子或許正折射出,城鄉文化沿著各自的軌道向前,一軌回不去、一軌追不上,這不是城市文明的邏輯,也不是鄉村振興的邏輯。
農村文化的重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喂食”型的文化給養,“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輸送,早已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或許,我們仍需要重新“發現鄉村”。這些年來,不少人在重新審視農村中小學撤并的問題,其中一個視點,就是農村文化的涵養。有學者寫道,校園的上課放學、課堂的瑯瑯書聲,孩子們奔跑的操場、注目的國旗,都在“鄉村時空”中增添了一層“文化時空”,將鄉村鄉民納入更大的“文化共同體”之中。校園的例子說明,鄉村文化建設絕非簡單的輸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莊中找回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從這個意義上看,或許沒有什么比喚醒鄉村沉睡的文化資源、講好村民自己的生活故事,更能凸顯農村文化建設的價值與意義。
“多一個球場,少一個賭場;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有人如此總結良好文化環境對村風民風的影響。鄉村振興,既要有產業的興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當農民對腳下的土地無比眷戀、對生長于斯的文化無比自信,才有民淳俗厚的新風尚、才有源遠流長的新文化,也才有詩書傳家、厚德重義、富足美滿的新農村。呂曉勛
?
相關鏈接:
南方首個鄉村半程馬拉松賽廣東德慶開跑
中國首個鄉村旅游研究院在湖南成立
珠連玉串綴瓊州 ——海南開展村鎮規劃編制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嶺南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近千大學生為鄉村作規劃 專家指規劃應回歸文化特質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