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崇年
2017年的795萬名應屆大學畢業(yè)生中,520萬人投了10份以上的簡歷才找到工作。其中80萬人的簡歷,出現在50多家公司的郵箱。和父輩不同,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將畢業(yè)后的工作視作穩(wěn)定的開始,唯一的歸宿。求職更像是“嘗試”。調查顯示,62%的2017級應屆畢業(yè)生認定自己需要“先就業(yè),再擇業(yè)”。六成以上90后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不滿1年。(12月20日《中國青年報》)
求職更像是“嘗試”,有人2年換5份工作,11月,智聯招聘進行了白領跳槽意愿調查。其中,13.7%的白領正辦理離職,51.0%的白領已經更新或投遞簡歷,正在求職。 31.7% 的白領有跳槽意向,只是暫時沒有行動。明確不想跳槽的,僅占總量的 3.6%。
面對“跳槽新常態(tài)”引來一片唏噓和吐槽聲。跳槽,尤其是頻繁跳槽,歷來遭受詬病,總是與“不知好歹”、“這山望著那山高”、“忘恩負義”、“喜新厭舊”、“挖墻腳”、“鉆錢眼”等等貶義的詞匯相提并論。
筆者以為,“跳槽新常態(tài)”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表現。那種“一生就在一個單位貢獻終身”的“過去式”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年輕人離職率高是全世界的趨勢。據說,美國人一生平均換7.5次工作。學者們認為,從經濟角度上講,第三產業(yè)占主導的發(fā)達國家,工作靈活多變,跳槽機會多是發(fā)展的標志。從個人發(fā)展角度去理解,“人們每個階段的追求、想法都不同,不是一份自始而終的工作能涵蓋的了。”
“跳槽新常態(tài)”實際上是人才正常流動的必然現象。如果跳槽也就沒有人才流動,那么人才機制就會死水一潭,跳槽,是“鰱魚效應”,攪活人才流動的活水源頭,對于“跳槽新常態(tài)”我們應該用現代眼光正確看待,而不是以舊觀念,僵化思對待。鳳凰落高枝,人才望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好環(huán)境是能留住人的好地方,有跳槽和“挖墻腳” 的也在所難免。善待跳槽,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動。
一項調查顯示,7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工作是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另外有五成人認為“工作是用來實現夢想的”。相比之下,覺得工作是用來賺錢的人數比例,低至前所未有的62.6%。
從個人角度來說,工作除了賺錢維持生活基本樸素的原理之外,還有個人的才華得以施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得心應手”的工作滿意度,有用武之地的環(huán)境。每次跳槽就像一扇新的大門打開,展現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讓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接觸不同的人群,結識新的朋友,體驗全然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次次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去嘗試未知的道路。
尤其是對前途還是一片迷茫找不準自己方向的年輕人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多跳幾次未必是壞事。因為年輕,折騰得起,而且有資本去折騰,即使有問題發(fā)現不對了,掉頭重新來過也還是可能。
“跳槽新常態(tài)”是來來往往一首詩。如果用人單位,真的不想人才跳槽,不被挖墻腳,不妨多在才好梧桐樹上下功夫,努力營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環(huán)境。用待遇留人,用環(huán)境吸引人,用心拴住人。誠然,作為人才自身來說,人往高處走的心態(tài)是正常的,適當言利也是需要的。
但是也要摒棄一切向錢看鉆錢眼的短視,“誰給錢多跟誰走,哪里待遇優(yōu)厚跟誰跑”的勢利眼是要不得的。一方面這種一切向錢看價值觀是錯位的,忘記了原單位培養(yǎng)的初心,一方面頻繁亂跳槽,工作大起大落不穩(wěn)定,人心散了,勢必自廢武功,荒廢了自身的價值,也給自身事業(yè)帶來損失。
一個人在公司里的人脈資產,是一種無形資產,通常要經過五年以上的積累才能轉化成有形的事業(yè)紅利,每兩年清零一次,你永遠在浪費這部分資產。所以還是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切向前看,應當慎跳槽,至少不能“哪里錢多哪有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