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7名環衛工被撞 別讓他們消失在“凌晨四點鐘的城市”
2017年即將過去的時候,今天凌晨,哈爾濱發生了一起車禍,正在橋面作業的7名環衛工人被汽車撞倒,致5死2傷。如果細心一點,這樣的事情并不難找到。一次又一次,他們消失在“凌晨四點鐘的城市”。
“冰點”重發這篇年初的評論——你會發現,它在今天發表也不違和,隨著時間推移,事故的名單可以列得很長。
哈爾濱二環橋發生交通事故致5名清雪工死亡2人受傷 圖為:事故現場 王琳 攝
作 者 | 楊 海
編 輯 | 張 國
總有人帶著一點憧憬,好奇“凌晨四點鐘城市的樣子”,至少從一個維度來看,它是殘酷的。
2017年頭40天里,成都就有6名環衛工被撞,其中1人死亡;1月16日,廣東惠州一名環衛工在立交橋上作業時被撞落;1月11日,昆明一名環衛工同樣在立交橋上被撞身亡。
如果再往前追溯,環衛工被撞身亡的事故就會變成一串長長的數據:2017年1月1日,哈爾濱2名;2016年12月26日,鄭州1名;12月17日,山東濟寧1名;12月15日,長春2名……
這些事故多發生在凌晨的快車道或立交橋上。很多時候,讓環衛工丟掉性命的導火索只是人們從車窗隨手扔出的一個煙頭、一張廢紙。
凌晨4點到6點間,這兩個小時被稱為環衛工作的“大掃期”,工作量大。而這段時間也是環衛工的“黑色兩小時”——汽車駕駛員往往反應遲鈍,加之光線昏暗,車速過快,容易發生意外。
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環衛工”是一個既顯眼又不起眼的群體。
他們穿著最顯眼的外套,但任憑外界如何喧囂,也很少主動發聲,似乎總在被動接受。被動接受著年節時的慰問“關愛”,也被動接受著不為人知的傷害。
少扔一份垃圾,開車時多一分注意,固然能減輕環衛工的工作負擔,降低危險系數,但僅憑公眾的自覺意識,很難形成一個長效機制,來保障環衛工的生命安全。
無論人們的公共意識提高到何種程度,都是一種不可控制的變量,每一瞬間的細小變化都可能造成悲劇的發生。
這是一道留給城市管理者的考題。管理者們可以自豪地說,他們主導造就了世界上奇跡般的城市建設史。摩天大樓平地而起,道路越來越寬,轎車也越來越豪華。城市里的環衛工也越來越多,但他們的裝備卻沒跟上城市的更新速度,依舊使用“老四件”:掃帚、撮斗、鐵鍬、手推車。
據媒體調查,鄭州不少環衛工人裝備的都是“批發價每件3元”的反光背心,“洗兩水基本就沒啥效果了”。而與環衛工有著相似工作環境的交警,“身上的反光服價格最少要一百三四十元”。除了更好的反光服,很多交警肩膀上也會佩戴反光夾。
改變環衛工的現實處境,還需要改變整個社會的垃圾處理體系。美國和英國先后將市場機制引入環衛業,將垃圾處理承包給私營業主,把安全保障變成一項競爭條件。日本大阪全城只有200名環衛工。完善的垃圾分類,機械化道路清掃,都能極大降低環衛工的工作量,保障他們的安全。而與大阪城規模相當的廈門,2014年時全市共12000名環衛工,同時缺口30%。
技術的更新與垃圾處理體系的改變或許尚需時間,但作為環衛工人身安全最后一道屏障的立法,應該可以早一點提上議程。在我國,校車有優先通行權,清掃車、灑水車也有優先通行權。環衛工也應該擁有“優先路權”和道路安全作業權利,這也是社會公平的一個內涵。
按照現行的《道路安全法》《道路安全法實施細則》及《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如果進入了快車道,環衛工即使被撞也很難免責或者減輕責任。一些駕駛員就算看到熟悉的橙色環衛裝,仍然毫不減速,呼嘯而過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讓每個人都充滿安全感,讓每個人都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本該是一座城市的應有之義。現實中,不管是從環衛工的從業環境,還是從政策制定來看,環衛工一直都在被區別對待。或許,城市管理者提供的安全感不供給他們,他們畢竟只是過客,很多甚至都沒有享受城市福利的資格。
如何以人為本,如何在權利面前像尊重精英一樣去尊重一個環衛工人,考量的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和現代化程度。
在作出改變之前,這些每天在城市醒來前就開始繁忙工作的環衛工,有些時候已經被城市在睡夢中遺忘了。
--------------------
原標題:《別讓他們消失在凌晨四點鐘的城市》
原文刊載于中國青年報(2017年02月15日 09 版)
?
?
相關鏈接:
事故慘烈!7名環衛工被車撞,5人身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