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回聲
終身在農村從教 沒必要提倡
農村基礎教育是個大問題,師資是其癥結所在。分別讀了11月13日和12月4日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版上的文章《一個教師的學校,到底能支撐多久》《只要教師不缺位,學校就能撐下去》后,我覺得關于農村基礎教育的師資問題,還有必要多說幾句。
農村邊遠地區的小學或教學點,師資留不住,原因很多。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等眾多難題都是其中的一面,李天榮老師說了許多。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李老師說了三項舉措,我再對此表達一些看法。農村師資要想不缺位,就要定好位。師資首先是一種工作崗位,這種崗位就要求不能像釘釘子一樣,固化僵化。這就要讓農村學校崗位成為教師的主動選擇,增強崗位的適應性和吸引力。
第一,就師資來源來說,定向培養是條路子,但要引導鼓勵而不是硬性限制。
為本鄉本土或者本縣的學子多提供一些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師范生,從這些學生從教后的適應性、穩定性方面來說,確實優勢很大。本鄉本土,生活便利。為此,高校尤其是師范院校可以做好教育扶貧定向招生的工作,從農村教育的師資需求出發,定向培養。同時大力支持這些學生采取助學貸款的方式完成學業。然后對畢業生回生源所在地就業從教的,按其實際從教年限逐年代償學費、代還貸款。但是,一些畢業生可能基于各種主客觀原因沒有回鄉任教,則針對這些學生也允許其自謀職業,學費照收,貸款自還,卻不能硬性卡住必須回本村或限定10年工作期或是除名處理,這種沒有彈性不適應時代的操作辦法容易受到抵觸,最終流產。除了定向培養,還應該結合國家的“特崗教師計劃”來進行,定向招聘面向農村學校的普通院校畢業生,進一步擴大農村師資的來源。
第二,對現有代課教師同樣要做出妥善安置處理。
社保是一個基點,但不是全部。對其中一些人能力突出、學歷達標、教學經驗豐富的要盡快通過教師招聘考試予以編制化。對另外一部分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學歷提升、技能優化的,也要給其一定時限將其轉正。而對極特殊的能力不足、學歷不夠且提升空間小的已有代課教師也要承認其歷史貢獻,對其工資或社保待遇做出合理安排。這樣一來,社保就不會成為問題。
第三,提高農村小學教師待遇是重中之重,是能否留住人的關鍵,也是崗位吸引力所在。
在事業發展如晉級、評職評優等方面優先,這是老生常談。我認為,除此之外更要完善教師的校際交流,對其工作和生活待遇做出更為細化、人性化的安排。本鄉本土的教師也好,外來的教師也罷,隨著生活條件和人生階段的變化,總要追求更好的現代化生活,想有更多的改變。想到城鎮去,就是合情合理的念頭。而要減緩現有鄉村教師視爭相調入城鎮為脫離苦海,“一入鄉村誤終身”,就要給他們以出路,讓他們有奔頭。要知道,影響鄉村教師工作積極性和穩定性的不只是收入待遇和事業,更有生活環境、家庭成員發展機會、受教育機會等諸多問題。農村各項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都與城鎮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這種差別非一朝一夕可以彌合。鄉村教師有著原發性的想向城鎮流動的意愿,在制度設計上也應當予以尊重和體現。
應當對在農村工作一輩子的教師進行大力表彰獎勵,但如果以終身在農村從教作為農村教師崗位的錨點和宣傳方向,這樣的定位不適應絕大多數教師的內在需求。為此,應以校際教師交流互動為抓手,采取相應措施使農村教師在農村從教一定年限后有機會流動到經濟發達的城鎮或縣市政府所在地。可對有流動意愿的鄉村教師在實行一定的鄉村服務期限后實行流動激勵,建立農村教師工作年限制度。或者滿足10年、20年教齡的教師優先流動到城鎮,甚至對在農村有著30年教齡等長期任教的老教師在授予榮譽稱號的同時優先安排到城鎮學校工作或享受城鎮保障性住房入住待遇。與此同時,更要鼓勵城鎮教師主動交流到鄉村任教,其在鄉村任教的年限享受相應的優先待遇。必須改鄉村向城鎮的單向流動,變為政策激勵和引導下的城鄉雙向流動。
同時,地方政府還應加大交通補貼力度或采取其他措施,為教師實現城鎮生活鄉下工作提供便利。在做好這些措施的基礎上,鼓勵城鎮教師向鄉村流動一定年限才不會成為空話。使城鄉各類教師都能工作在農村生活在城鎮,對家庭有個交待,對子女有個交待,對自己有個交待,對工作有個交待。這也是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融合協調并最終實現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性條件。
如果農村學校的教師崗位適應教師的需求,同時又克服了其固有的缺陷和劣勢,又具有了相應的吸引力,則何愁師資匱乏呢?
(吳志峰 作者為河北省安新縣職教中心教師)
?
?
相關鏈接:
江西高校教師自制“減壓錦囊”贈考研學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