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園內里:百年老街似花園
▲園內里社區仿若花園。
12月24日上午9時,和煦的冬日陽光灑在龍華區園內里社區,花兒仿佛被描上了金邊,67歲的趙大爺正細心地為家門口的三角梅澆水。他臉上滿是笑容地對記者說:“這是我認養的花,歸我負責,枯了我沒面子呀。”
自海口“雙創”工作開展以來,位于龍華區中山街道的園內里社區華麗轉身展新貌,越來越多像趙大爺一樣的居民切身體會到獲得感和幸福感。
“花園”社區獲得居民珍愛
由繁華的博愛南路穿過一道圓形拱門便是園內里社區,此時一條整潔干凈的老街巷展示在眼前,墻面上油畫、國畫、剪紙畫、攝影、書法等文化元素,形象生動地宣傳中國夢、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走在園內里,青的路、綠的樹、紅的花,猶如走進一個小花園。小巷的角落里、民宅的臺階上、貼磚的花池中,金錢樹、海棠花、小菊花、三角梅精心布置,居民推窗見綠,開門見花。
園內里社區居委會主任林素玲介紹,社區在創建過程中得到了包點單位市園林局的支持,根據老城老街的實際需要,市園林局在園內里新建了許多花池,并購買品種多樣、色彩豐富、相對耐陰、便于管理的植被,種植在小街小巷的各個角落。
“居民都紛紛主動認養,誰家門口的植物由誰負責澆水養護。”林素玲說,像這樣的“認養”制度在社區被廣泛應用,連路燈也被涵蓋在內,哪一戶居民家門口的路燈如有損壞,居民會上報居委會,由居委會聯系市政部門前來維修。
若是熟悉園內里社區的過去,也就不難想象為何如今居民們如此珍惜這里的一切。在社區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李余鴻回憶,“雙創”之前,園內里路面坑洼不平、垃圾成堆、路燈多有損壞,像這樣坐在家門口納涼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老街區盡顯古樸韻味。
保護歷史文脈提升品位
沿著平坦的青磚路緩緩而行,咸水井、聚善庵,諸多歷史文物保存完好,裝裱于墻上的“園內里記憶”黑白照片展示著這條老街區的過去:戴著斗笠的樸實農民、推著石磨的婦女、穿布衣的孩童嬉戲……不禁有一種穿越的感覺,仿佛被帶入了園內里古樸、厚重的歷史。
明洪武二十八年,為防倭寇海盜搶劫,建海口所城,筑古城墻。園內里位于古城墻南門之外,大英山東湖北岸,為山青水綠之地。清代,海口人口速增,居民辟田園,建住宅,遂發展為村落,俗稱“園內村”。后來,海口獨立設市,拆城墻,擴街巷,園內村劃入城區,正式定名“園內里”,沿用至今。
站在園內里88號旁,眼前是一口水井,旁邊碑文顯示,該井修于乾隆年間,井水長年涼爽,因有咸味,故稱為“咸水井”。
“幾百年來,依靠這口水井,園內里人深知要飲水思源。”林素玲介紹,園內里社區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雙創”啟動后,龍華區和街道辦以“改造居民生活現狀,滿足基礎功能需求,保護歷史文脈根基,提升街巷環境品位”為重點,深入挖掘具有鄉土特色的街巷文化,注重對古井、聚善庵碑文等歷史文物的保護,讓這些遺址成為海口城市歷史變遷的重要見證。
▲園內里社區文明氛圍濃郁。
人人參與共建和諧社區
園內里的休閑廣場上,居民或是憑凳小憩,或是健身娛樂,還有孩童在嬉戲打鬧,一派祥和。據介紹,原先這一塊空地被一家企業占用做餐飲店和停車場,背街小巷啟動改造后,龍華區和包點單位欲將這里建成休閑健身區域,企業不愿配合。
“剛開始對方不理解,很有抵觸,后來我們慢慢地給他們做思想工作,最終他們配合我們進行了改造。”林素玲說,背街小巷緊鄰居民房前屋后,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為使小巷居民理解并配合參與工程建設,有關部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工作者對小巷內居民開展了廣泛的宣傳,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許多市民對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積極提供街巷的人文歷史典故等信息。
如今,經過漫長歲月的沉淀,以及“雙創”一番改造后,園內里展現出了她的老街新貌。
記者鄺曉霞 特約記者劉偉 文/圖
(海口網12月25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園內里社區“雙創”展新貌 居民幸福指數提升
園內里借“雙創”大翻新 海口背街小巷變身花園社區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