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疆溫宿縣機采棉一角。 張麗 攝
根據條件選品種
“選種是種棉的第一步。”李曉云說,現在棉花的品種上百,讓棉農不好把握,當地的棉農要根據阿拉爾的種植條件選種。
“阿拉爾的氣候和我們這里相近,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選種經驗。”在李曉云看來,同樣是棉花,待到棉花盛開時,因品種不同,采收方法也不同。
“垂吊下來的棉花采收不方便,易造成浪費;但牢牢‘坐’在棉殼里的棉花,不僅外觀好看,機采也方便;而有的棉花畝產低,易生病蟲……這都和品種有很大關系。”李曉云說。
精耕細作很關鍵
2017年,當溫宿縣的棉戶仍在種植手采棉時,李曉云將自己的土地進行集中平整,種起了機采棉。
從4月10日播種到10月20日棉花采收,李曉云積累了棉田種植和管理經驗。“機采棉既方便采收又方便滴水、施肥、噴藥,我更有信心在2018年增加種植機采棉面積。”
“花蕾期要施肥,過早過晚都不好;滴水要控制水量,滴多滴少都會影響產量;打縮節安要掌握量和時機,千萬不能讓棉花長成‘高腳苗’……”
“今年棉花畝產收益有1000多元。”李曉云說,他今年的棉花畝產達400公斤,由于試種第一年經驗不足,管理期間產生了浪費,不然預計能畝產450公斤。
節約支出創收益
“做任何事情都要趕到別人前頭。比如,每年9月、10月是農資最便宜的時候,及時買好棉種、地膜、化肥……”李曉云說,要學會將種植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在新疆,棉花種植戶普遍反映,一到用工季就不好找工人,就是找到也用不起。“進入農忙期,每天的工錢在150-200元之間。從4月初到9月底累積下來,這些成本可不低。”李曉云說,特別是拾花季節,要么找不到拾花工,找到了每公斤支付拾花費2-2.2元不說,還要解決吃住。
“手采棉每畝地的成本在2100-2200元。今年試種機采棉效果還不錯,算下來比手采棉每畝省了820元。”李曉云說,春季機械播種,夏季機械施肥、噴藥、除草、滴灌,秋季機器采收,全程機械化,讓他走上了“穿著皮鞋去種地”的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我們棉農心里有了底,發展的信心更足了。”李曉云如是稱。(完)
?
?
相關鏈接:
湖北十堰“小棉襖”喜領大樂透898萬元大獎
我國棉花生產綜合機械化率突破70%
應對持續低溫 海口美蘭區發放2600床防寒棉被
一天使用84包棉簽紗布 醫保的錢就能任醫院揮霍了?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